我省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申请受理全面启动 本专科生每生每学年最高不超过8000元
2019-07-21 浏览量:

郑州.png

7月21日,记者从河南省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获悉,我省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申请受理工作全面启动。即日起至9月20日,符合贷款申请条件的学生均可到户籍所在的县(市、区)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办理。

助学贷款01.jpg

政策明确,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按年度申请、审批和发放,学生和家长为共同借款人,共同承担还款责任。

贷款金额按学费、住宿费实际金额总和确定,本专科生每生每学年最高不超过8000元,研究生每生每年最高不超过12000元。

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农村低保家庭学生、农村特困救助供养学生、孤残学生、烈士子女等特殊情况学生可以按照最高金额贷款。

贷款学生在校期间的利息由财政全额补贴,毕业后利息由个人负担,从毕业后3年开始归还本金,贷款期限最长不超过20年。

按照工作安排,今年我省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集中办理将于9月20日截止。已被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高等专科学校、科研院所、党校、行政学院、会计学院(学校名单以教育部公布的为准)正式录取,取得真实、合法、有效录取通知书的全日制新生(含预科生)或高校在读的本专科学生、研究生(含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和第二学士学生,符合贷款申请条件的,均可到户籍所在的县(市、区)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办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

助学贷款02.jpg

据了解,为保障资助工作平稳有序进行,今年我省采取了高中阶段预申请、网上预约办理、主任接待日制度三项改革措施。

目前,全省已有32.31万名学生通过了高中预申请,有效提高了贷款资格认定的准确性,可以使高校新生在拿到录取通知书后及时办理贷款手续。

今年起,贷款量在3000人以上县实行网上预约办理贷款业务,广大学生和家长可通过微信公众号、微信群、QQ群等方式预约申请,避免集中办理高峰期排队时间过长的问题。

据悉,我省自2013年实施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政策以来,累计发放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110.22亿元,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152.62万人次,其中2018年发放贷款32.40亿元,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47.43万人。

贷款量和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连续三年居全国第一。

2018年,已进入还款高峰期。截至2018年12月底,全省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毕业人数达14.4万人,毕业学生贷款金额23.03亿元;本金到期金额14.21亿元,涉及10.39万人。贷款学生还款情况良好,全省本金违约率仅为0.07%,远低于15%的风险补偿金的比例。

【新闻1+1】

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发布2019年第1、第2号预警

目前正值高考录取、新生报到之际,近日一些网贷平台打着毕业贷、求职贷等旗号,改头换面向在校大学生违规放贷,导致部分学生在不明晰借贷条款情况下背上高利贷,卷入层层陷阱。

还有媒体报道称,在网上搜索国家助学贷款官网,却进入了网贷页面。对此,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发布2019年第1、第2号预警,提醒准大学生们提高警惕。

早在2017年,中国银监会、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就联合发文明确,一律暂停网贷机构开展在校大学生网贷业务,但有些网贷机构仍无视规定,和有关部门玩“捉迷藏”、打“擦边球”,变相违规向大学生放贷。

据了解,这些网贷机构的主要做法包括: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社交平台(如QQ群、微信群、知乎、微博等)传播扩散非法借贷信息;变种“新型”校园贷形式(如回租贷、毕业贷、创业贷、求职贷、培训贷等),混淆学生视听;虚设审核流程,恶意降低贷款门槛;延长借款期限,规避监管部门的监督检查等。

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提醒广大学生,时刻警惕所谓“低利息、无门槛”的虚假借贷信息,理性辨别并抵制不良校园贷的各类变种形式,同时注意保护个人信息和隐私,留存好相关凭据,主动提升风险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尤其提醒希望通过办理国家助学贷款上大学的新生,如要申请国家助学贷款,务必向户籍所在地的县级学生资助部门或就读高校咨询办理,不要盲目相信网上的借贷平台,以免误入非法骗局。

目前,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国家助学贷款有两种模式,一种是校园地国家助学贷款,另一种是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

国家助学贷款由政府主导,用于交纳上学时的学费和住宿费,本专科生每年最高可贷8000元,研究生每年最高可贷12000元,最长贷款期限为20年。

国家助学贷款利率为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当期基准利率,不上浮,学生上学期间的利息全部由国家承担,无抵押、无担保,没有任何额外的附加条件。

另外,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建议广大高校新生和家长,在申请贷款前,最好能先联系家庭所在地的县级教育局学生资助部门或就读高校,把政策咨询清楚后再办理,以免误入其他网贷。入学之际一定要警惕各种非法“校园贷”“套路贷”“裸条贷”,警惕各种电信诈骗。碰到索要身份证号、银行卡号、手机验证码等信息的,要求缴纳费用或在ATM机和网上银行操作的,不要理会,以防上当受骗。


郑报全媒体记者 张竞昳

(图片来源于网络)


编辑:梁冰

统筹:安学军

0

相关新闻

    没有感兴趣的新闻,下载客户端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