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责任|“时代楷模”陈俊武:70年的坚守,只为心中那份爱
2019-10-17 浏览量:

郑州+

独家责任.jpg

“进入新时代,我虽然年纪大了,体力差些,但还是能继续发挥余热的。”在洛阳市涧河西畔,几乎每天都会看到一个头发花白、略微佝偻的耄耋老人缓缓地穿过人流,走进充满了现代气息的办公大楼,开始了一天的忙碌。

这位老人就是92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催化裂化工程技术奠基人陈俊武。他的工龄与共和国同龄。长达70年的匠心坚守,使他的名字与多项“共和国第一”紧密相连,如今,仍然奋战在科研一线。

“我要继续追求着希望,追求着生命的意义,虽然它的火光是在遥远的一方闪烁着……”这是他21岁在日记中写下的一段话,也是他一生真实的写照。

10月7日,中宣部在北京向全社会发布了陈俊武的先进事迹,授予他“时代楷模”称号。这位党龄63年的科学家,用矢志报国的实际行动影响和激励着很多人,在中原大地引发强烈反响。很多人说,他的人生伴随着艰难的战争岁月,也见证了伟大的改革荣光。他的生命底色上,镌刻着新中国的时代缩影。

“国家需要”

国庆七天长假过后,洛阳进入了一年中最绚烂多彩的时刻。位于涧西区中州西路上的中石化洛阳工程有限公司门前的花草也格外醒目,吸引了一些路人驻足。不过,相比花草,人们谈论更多的则是在这里工作的“时代楷模”陈俊武院士。

image.png

“前不久,一群90后团员青年与陈院士座谈时问道,‘您92岁了还坚持工作,您的动力是什么?’”中石化洛阳工程公司团委书记谷峰表示,精神矍铄的陈俊武不假思索地给出了答案——“国家需要”,令他感慨万千。

陈俊武祖籍福建长乐,1927年3月出生于北京一个书香门第。17岁那年,考入了北京大学工学院化工系。大学期间,他到抚顺参观了一座日本人留下的破败的人造石油厂。当时的中国民不聊生,工矿企业凋敝衰败,处处受制于人。

年轻的陈俊武暗下决心:挽弓当挽强,石油工业才是英雄用武之地!从此,以身许国、科技报国、造福人民的种子就在他心中扎下了根。

陈俊武说:“我学的是化工专业,我的愿望就是让国家石油工业强大起来。”1949年12月,陈俊武放弃了在京和沈阳工作的机会,毅然来到抚顺,成为他心心念念的普通技术员。从此,石油石化成了他一生的事业。

image.png

▲中石化洛阳工程有限公司一楼大厅的展板

当时的人造石油厂,技术资料匮乏,生产条件简陋。为了尽快让工厂恢复生产,他一头扎进车间进行技术革新,把自己学过的理论和眼前的设备印证对照、反复琢磨,弄不清的问题就向工人师傅学习,向专家请教,经常忘了晨昏暮晓,衣服上常常油渍斑斑。直到1951年7月,全厂修复工作完成并投入生产。

不断地磨炼中,青年陈俊武逐渐在科技人员中脱颖而出。1956年,年仅29岁的陈俊武成为抚顺设计院工艺室副主任,并入党。1959年国庆前夕,32岁的陈俊武走进新落成的人民大会堂,光荣地出席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并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image.png

▲陈俊武院士的青少年时期

“催开金花”

“作为技术人员,我和陈院士一起工作交往了30多年,听很多当事人讲述了、也亲身见证了这名科学家的奋斗人生。”中石化洛阳工程公司党委书记王国良说,他敢为人先,带领团队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实现了我国催化裂化技术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历史性突破,带动国内炼油技术一举跨越20年。

1960年3月,松辽石油大会战打响,石油工人风餐露宿,战天斗地,付出千辛万苦把石油从地下开采出来。但当时国内的炼油技术还很落后,不能对原油进行有效的深度加工。即便在北京,许多汽车仍背着煤气包在大街上跑。陈俊武做了一个形象比喻,“这就像有了上好稻谷,却吃不上香喷喷的白米饭。”

image.png

▲ 我国目前规模最大的蜡油催化裂化装置(300万吨年)

时不我待!1961年底,石油工业部决定抽调科研、设计、制造、基建和生产等方面的骨干力量,自力更生开展流化催化裂化等5项炼油工艺新技术攻关,这就是后来大家耳熟能详的“五朵金花”。流化催化裂化具有投资少、操作费用低、原料适应性强等特点,是炼油工业的关键技术。当时,这类装置在全世界只有30多套,关键核心技术被西方国家层层封锁。34岁的陈俊武迎难而上,受命担任我国第一套流化催化裂化装置的设计师。

然而,装置应该是什么样子,咋设计咋制造?陈俊武心里却没底儿。怎么办?那就摸着石头过河,消化资料、分析计算、对比论证,边学边干、边干边学。为了攻关,陈俊武和他的团队常常一天伏案十几个小时,脑子里全是数据和方案。想起那段艰苦的岁月,陈俊武平静地说:“咬着牙也就熬过去了。”

image.png

▲1965年,陈俊武与部分设计人员在抚顺石油二厂催化裂化装置前合影

1965年5月5日,是中国炼油工业史上一个划时代的日子,我国第一套流化催化裂化装置在抚顺石油二厂投料试车成功了。当清冽芳香的汽油从装置里流淌出来的时候,担任装置设计师的陈俊武与同事们都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随着“第一朵金花”的绽放,我国炼油工业的发展从此进入了快车道。在陈俊武等科学家带动下,经过几代人共同努力,裂化技术从一片荒芜到满园锦绣。目前,我国建成投产的各种催化裂化装置已有150余套,总加工能力近2亿吨,成为世界瞩目的催化裂化强国。多年来,我国近70%的汽油、30%的柴油都是用催化裂化工艺生产出来的,这一技术对社会的发展进步贡献巨大。

image.png

▲与中国石化催化裂化高级研修班学员合影

“非常较真”

1969年底,为筹备建设洛阳炼油厂,陈俊武随石油工业部抚顺设计院搬迁到距洛阳市区80公里外的豫西山区竹园沟,从此扎根洛阳,再也没有离开过,为提升炼油技术孜孜不倦地攻关,这一干就是半个世纪。

1984年,洛阳炼油设计院改制为洛阳石化工程公司,陈俊武担任第一任经理。“我也是从这一年起,担任他的业务助手,我办公室就在他的隔壁,在陈院士身边工作了35年。”曾任中石化洛阳工程公司副总工程师等职的陈香生很有话说。

image.png

1982年在兰州参加同轴催化裂化装置试车方案讨论

“给你说一个小故事。”陈香生说,认识陈俊武的人们都知道,他是一个非常较真的人,这种“较真”多年来影响着身边的许多同事及学生。

1990年后,陈俊武院士先后举办过三期中石化催化裂化高级研修班,每期三年。他亲自为研修班写讲义,后以讲义为基础出版《催化裂化工艺与工程》专著,1995年、2005年和2015年,分别出版了第一版、第二版和第三版。

2018年初,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要筹办中国催化史料馆,要将《催化裂化工艺与工程》的三个版本作为史料入馆展出,但因在市面上已经买不到前两版了,所以该所联系了陈香生,希望他能帮忙。

image.png

▲陈俊武院士的专著

陈香生从单位档案馆调出了这三套书。当他请陈俊武在扉页签字准备寄出时,他突然说:“先别寄,还有些错处要改。”陈香生一头雾水。次日,只见陈俊武已打印好了一个致歉的勘误说明,将第二版和第三版内的错误,都标注得清清楚楚。“第三版共1606页252万字,他记得如此清楚,令人钦佩。”

1991年,陈俊武光荣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后改称院士)。在此后的岁月中,他虽然已年过花甲,但依然初心不改。他喜欢说一句话:“奉献小于索取,人生就暗淡;奉献等于索取,人生就平淡;奉献大于索取,人生就灿烂。”

image.png

▲陈俊武参加活动

2014年7月,洛阳工程公司多数人员搬到广州工作,按照级别待遇,公司领导在规划住房时给陈俊武安排了一套100多平米的安置房。他听说后表示不要。公司领导和同事多次劝他,他说:“我年龄大了,在洛阳工作和生活,要广州那么大的房子干嘛?”有人提醒他,如果自己不住,可以留给女儿。他却说:“我是我,她是她!坚决不要这套房子。”

“一束鲜花”

中石化洛阳工程公司党委工作部青年员工刘倩表示,陈俊武院士对自己特别“小气”,到外地出差,常常为省点差旅费而计较,对个人生活更是非常节俭。去年7月,他坐高铁到北京出差,因舍不得在车上买饭吃,硬是饿着肚子出站后找了一家牛肉面馆,挑了一份最便宜的面条,吃得津津有味。

image.png

陈俊武院士资助郑州大学优秀学子

“但说到帮助他人,他又非常大方。”刘倩说,有一个乐于助人的故事大家都知道。那是1994年8月,陈俊武从报纸上了解到新安县考上复旦大学的一名学生张政伟正在为学费发愁,就连夜写信联系。不仅给了他3000元学费、生活费,还为他准备了各种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并叮嘱道:“上大学期间,学习生活费我全部负担,你只管安心学习。”此后,陈俊武每年按时给这名学生汇款直至他大学毕业,共资助张政伟约2.5万元。

在张政伟大学毕业后,他又资助张政伟读完了研究生。在张政伟参加工作后,他依然与之保持频繁的往来。如今,张政伟已经成为上海市华山医院的业务骨干,还在上海建立了自己的小家庭。“陈院士是我的恩师,因为他的帮助我才能有今天。”张政伟对陈俊武充满了感恩,只要回洛阳,都要去看望他。

image.png

陈俊武院士指导郑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开展生物燃料研究

其实,受过陈俊武帮助的人,不止张政伟一个。2010年,作为郑州大学的客座教授,陈俊武在郑州大学能源与化工学院士工作站兼职6年,先后带出了4位博士。他坚持每月到校授课,但从来不让学校负担任何吃住行费用。

2016年3月,陈俊武将在郑州大学6年授课所得的20万元全部捐出,用于奖励优秀青年学子,感动了很多师生。捐赠活动后,陈俊武谢绝了师生的款待请求,仅愉快地接受了一束鲜花。他说,要把花送给卧病在床的老伴儿。

很多同事说,陈俊武把工作做到了极致,却把生活过得极其简单。熟悉他的人都知道,所有这些,并非有意为之,而是性格使然。“人的一生只是历史长河中短暂的一瞬,应该活得有价值、有意义。”陈俊武说,“对社会的奉献应该永无止境。我努力这样做了,有了一些贡献,这就足够了。”

image.png

▲时代楷模颁奖现场

“诗和远方”

“一个能够正视自己的人,才是值得别人尊敬的人。”这是陈俊武经常自省的一句话。抛开心中挚爱的事业,陈俊武感到更多的是对家人深深的愧疚。

2001年冬,陈俊武的小女儿陈欣上班途中被出租车撞倒,陈俊武赶到医院,看着病床上的女儿,皱起了眉头:“这下麻烦了,我还急着出差呢。”回忆起这段往事,陈欣打趣地说:“听到他第一句话不是关心我,挺不是滋味的。在他心里,工作总是第一位的。”

当然,陈俊武的脑海里也不全是数据、公式、模型和石油、科研,也有“诗和远方”。他对古诗词尤为喜爱。有一年,到陕西华县考察项目,途经罗敷。同行的人问,这个地名好奇怪,于是他就讲了罗敷的故事,并随口背诵了那首汉乐府名篇《陌上桑》。不仅背诵古诗词,兴之所至,他还会自己做诗抒怀。

image.png

陈俊武院士参加中国科学院香山气候变化研讨会

在他的家中,除了专业书籍,还有大量哲学、历史、地理、文学方面的书。他常说:“搞科研、搞技术,不可局限在理性思维上,要多接触一些文学与艺术才好,这有助于拓展自己的思路,甚至会带来一些科研上的灵感。”

他还是一位古典音乐“发烧友”。听音乐是他放松精神的一种方式。他珍藏着很多世界名曲磁带,紧张工作之余,他常听贝多芬、柴可夫斯基的作品,他还特别喜欢哼唱《莫斯科郊外的晚上》,陶冶性情、自娱自乐。

他很喜欢看体育节目。足球、排球、乒乓球比赛,他都爱看。2010年南非足球世界杯赛期间,80多岁的他像年轻人一样,半夜起来看比赛。陈俊武说:“我一直有一个计划,就是坐着火车到祖国的大江南北去走一走看一看。”

“耄耋老翁忆平生,有志年华事竟成。亦老苍天情未了,扁舟浩海又启程。”这是陈俊武写的一首小诗,寥寥几句显示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气度。他说,今后,只要身体允许还会继续保持打卡状态,继续未了的石油情结。


郑报全媒体记者 石闯 文/图 发自洛阳

(本文部分图片由中石化洛阳工程有限公司提供)

编辑:朱琳

统筹:杨观军

0

相关新闻

    没有感兴趣的新闻,下载客户端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