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轨道上的郑州”
郑州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最新公示
主城区轨道站点800米半径覆盖60%的人口岗位
12月18日,郑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公示《郑州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2021—2035年)》,规划范围为郑州市域,规划年限为远期2035年、远景2050年。
该《规划》的发展目标是以“轨道上的郑州”为总目标,构建开放式、多层次、一体化的轨道交通系统,支撑“多中心、网络化、组团式、集约型”的城市空间结构,满足居民多样化的出行需求,形成城市客运交通体系的主体。
按照规划,主城区轨道站点800米半径覆盖60%的人口岗位,航空港区轨道站点800米半径覆盖30%的人口岗位。
最近开通的地铁6号线 记者 李新华 图
布局原则包括中心锚固、分区差异供给及TOD导向。
其中,中心锚固是指主要枢纽和功能中心作为轨道交通线网的锚固点,选取主要交通枢纽、市级中心、次级中心等主要功能中心予以锚固。
分区差异供给包括主城区加密提效,增加部分走廊和核心片区的轨道覆盖,缩短主副中心至航空港区、新城、环郑紧密协作区通达时间,强化主中心与各组团通达能力。
航空港区—新郑组团联动成网,增加与主城区主要功能板块联系的直达快线,依托快线增加内部各片间直达性,基本形成完整网络。
近郊组团在主走廊实现轨道快速通达,依托快线完善新城内部接驳普线。
远郊组团重在与主城区实现快线直达,线路深入核心区便于地面集散。
TOD导向则是以轨道建设推动城市结构优化,“人跟线走”和“线跟人走”相结合,重点加强对核心板块的轨道交通支撑。
规划方案包括远景2050年:线网总里程约1600千米,30条线路。其中,快A线3条,快B线6条,普线21条。远期2035年:线网总里程约1260千米,22条线路。其中,快A线3条,快B线5条,普线14条。
记者 孙雪苹
规范灾情管理 优化应急响应
新版《河南省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印发
近日,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河南省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由总则、组织指挥体系、灾害救助准备、灾情信息管理、救助应急响应、灾后救助、保障措施、附则8个部分组成。
“我省现行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由省应急管理厅于2023年组织编制,适用于指导全省自然灾害救助工作开展。2024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修订印发《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在2016版国家预案基础上,对自然灾害救助准备、响应条件、响应措施、应急保障等进行规范完善,修订完善内容较多。”省应急管理厅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进一步适应新时代救灾工作的新形势、新变化、新要求,结合全省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机制调整和救灾救助工作实际,对《河南省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进行了修订。
对比梳理发现,新的预案主要对调整组织指挥体系、完善救灾工作组职责、规范灾情管理、优化应急响应等方面作了修订。
明确工作职责
救灾救助组织指挥体系更完整
根据预案,组织指挥体系包含省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省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办公室、专家委员会、救灾工作组等。“在组织指挥体系方面,预案对新整合设立的省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和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办公室救助工作职责进行了明确,同时细化了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办公室职能,具体包括灾情会商评估、灾害救助等5个方面职责,救灾救助组织指挥体系更加完整。”该负责人介绍,结合省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成员单位职能调整和反馈意见,预案对部分救灾工作组职责和成员单位进行调整,确保各单位职责明确、分工合理、作用发挥。
规范灾情管理
完善灾情统计报送机制
为做好灾情信息报告工作,预案要求,各级应急管理部门要严格落实灾情信息报告责任,健全工作制度,规范工作流程,确保灾情信息报告及时、准确、全面,坚决杜绝迟报、瞒报、漏报、虚报灾情信息等情况。突发性自然灾害发生后,灾区应急管理部门要按照因灾死亡和失踪人员相关信息“先报后核”的原则,第一时间上报。
“在灾情管理章节,增加了严格落实灾情报告责任规定,在重特大自然灾害事件报告、特殊紧急情况下(如断电、断路、断网等)灾情报告、因灾死亡失踪人员信息比对机制等内容,明确灾情报送渠道要求,完善灾情统计报送机制,确保灾情数据及时、准确、全面。”该负责人说道。
优化应急响应
调整启动程序,降低启动条件
预案明确,根据自然灾害危害程度、灾害救助工作需要等因素,省级自然灾害救助应急响应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四级4个等级,一级响应级别最高,且必要时,省委、省政府直接决定启动一级响应。
此次修订对救助应急响应进行了优化,调整了响应启动程序。例如,在启动条件前增加“或经会商研判可能出现”表述,推动救助关口前移;调整各级别响应启动条件,将启动条件中“死亡人员”调整为“死亡和失踪人员”,“紧急转移安置或需紧急生活救助”调整为“紧急转移安置和需紧急生活救助”,降低响应启动条件;根据救灾救助工作要求,对救助措施进行归纳分类,由部门导向向工作导向转变。
省应急管理厅相关负责人表示,预案的修订,有利于建立健全应对突发重大自然灾害救助体系和运行机制,规范应急救助行为,提高应急救助能力,合理配置救灾资源,迅速、有序、高效处置自然灾害事件,最大程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确保受灾人员基本生活,维护灾区社会稳定。
记者 王战龙
开车、骑行、走路,冬季出门注意啥?
“低温安全出行指南”请收好
随着郑州气温越来越低,尤其是雨雪天气,一些路面可能出现结冰情况,会给市民出行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对此,郑州交警提前部署,加大对事故多发路段、农村道路,以及桥梁、隧道、过境国省道等易结冰路段的巡查值守,根据实际情况增设警示标志和标牌,积极联动相关职能部门,全力排查消除安全隐患,并发布“低温安全出行指南”,守护群众出行安全。
据了解,针对冬季天冷路面易结冰的情况,郑州交警六支队在桥梁、隧道等重点路段设置动态巡逻岗。同时,联合隧道管理部门提前储备融雪剂等防滑物资,并通过LED屏发布提示信息。
交警联合隧道管理部门提前储备融雪剂等防滑物资
郑州交警提醒广大市民,出门时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和路面通行状况,确保出行安全。
开车安全事项
一、检查轮胎
冬季气温下降,要注意补充轮胎气压,让其保持在规定的范围内。此外,还要检查轮胎是否有刮痕、裂缝、小石子,因为橡胶在低气温的时候会变硬,轮胎易漏气或扎胎。
二、更换防冻玻璃水
随着气温降低,一定要换为冬季专用的防冻玻璃水。不然玻璃水壶与管线会出现被冻裂的情况。
三、正确使用灯光
冬季易发大雾、团雾。雾霾天行车要打开雾灯、近光灯、示廓灯和前后位灯,能见度低于100米时,还要打开危险警报灯。千万不能开远光灯!
四、驾车注意降速、控速、亮尾、少变道
“降速”,雨雪天气路面湿滑,要将车速降到安全范围,因为路面湿滑容易发生侧滑、追尾事故,建议将车速保持在可控范围。
“控距”,雨雪天气驾车出行,应与前方车辆保持平时2倍以上车距行驶,随时注意观察前车的驾驶状况,提前采取各种应急措施的准备,尽量避免急刹车导致车辆失控。
“亮尾”,根据天气情况和路面状况,适时开启车辆尾灯、示廓灯、近光灯等,在自己看清路况的同时,也让别人能看到你的车。
“少变道”,雨雪天气路面湿滑,车辆控制能力下降,在行驶中尽量减少来回变道、超车的操作。
骑行安全事项
一、出行前检查车辆
气温下降,骑车出行前的检查尤为重要,骑行之前应检查车辆刹车、胎压、车铃是否正常,车灯是否全亮等。
二、注意正确保暖
头部保暖要规范佩戴安全头盔;手部保暖可佩戴骑行专用的分指保暖手套;上身防风御寒应正常穿衣,千万勿将衣服反穿;膝盖、脚部最好使用护膝和护踝保暖,发生碰撞或摔倒时,还能起到缓冲作用,保护骑行者的安全。
三、降车速、勤观察
戴帽子、围巾,穿着过于厚重会使自身的观察力、操控力大打折扣,通过路口时,一定要减速,注意观察,确保安全再通过。
四、守法骑行
在骑行过程中要按规定车道行驶,不要逆行,不闯红灯,不违规载人,不在马路上四处乱窜,一定要时刻注意路况,注意骑行安全。
步行安全事项
一、防滑。避开路面浮冰,穿着鞋底纹理较深的防滑鞋,缓步慢行。
二、防摔。高抬脚,缓慢踩,减少鞋底和地面的向前摩擦力,降低摔倒的可能性。减少电动车和自行车出行,选择步行或公共交通工具。
三、防砸。远离积雪的树木、广告牌等,当降雪较大时,树木、广告牌等常因积雪过量而坍塌易被砸伤。远离挂有冰棱的树枝、线缆、屋檐,雨雪天气,屋檐和树枝上容易挂满冰棱,冰棱断裂滑落易砸伤行人。
四、防磕碰。雨雪覆盖了道路上许多“陷阱”,如坑洼、井盖、建筑材料会被遮住,外出选择有脚印或车辙的地方走。
五、防被撞。道路湿滑,与路面行驶的车辆保持距离,谨防车辆打滑被撞。
记者 张玉东 通讯员 乔东方 文/图
铁路12306上新 “售票之变”温暖归途
学生和务工人员预约春运车票很方便
时近年末,一张张小小的火车票,是千万归乡人的牵挂。
几天来,铁路12306手机客户端学生和务工人员预约购票服务先后上线,符合条件的旅客可通过专区预约购买2025年春运期间往返车票。
新功能上线
“售票之变”温暖亿万旅客出行
据国铁集团客运部相关负责人介绍,2024年12月12日至2025年2月12日,符合条件的学生旅客可在铁路12306手机客户端“学生预约购票专项服务”专区,预约购买2024年12月28日至2025年2月28日的火车票。
2024年12月15日至2025年2月7日,已通过实名制核验的务工人员可在铁路12306手机客户端“务工人员春运预约购票服务”专区,预约购买2024年12月31日至2025年2月23日的火车票。
“同一账户最多可同时提交3个订单”“每个订单可添加1个乘车日期的5个‘车次+席别’的组合”“最多可为包含本人在内的9名旅客预约”……在开车前17天23时前提交预约购票信息后,铁路部门将及时分析预约配票的情况,为合理配置运力提供参考,更好满足旅客出行需求。
曾几何时,铁路12306还只是售票平台,每张车票藏着乡愁。近年来,12306不断迭代升级,给予特殊群体特别的关照,让“售票之变”温暖亿万旅客出行。
从支持互联网和手机交易渠道支付,到网络订餐服务上线;从开通畅行会员,到候补购票全面推广;从购票、退票、改签由开车前2小时改为30分钟,到疫情等特殊时期免收退票费、便捷退票;从推广铁路畅行码、在线选铺到购票需求预填、火车票起售提醒订阅、全面推行数字化电子发票……人民铁路,不断回应群众出行新期待,破解旅程“最先一公里”难题。
跑出“加速度”
售票在变化,运能也在变化
每秒钟售出1000多张车票;高峰日均访问量达到500亿次量级。铁路12306注册用户累计超7亿,已经成为全球访问量最高、售票量最大、渠道最丰富的票务交易平台,让昔日站前广场彻夜排队的购票长龙彻底成为历史。
中国铁路跑出“加速度”。2024年国庆前夕,中国铁路营业里程突破16万公里。其中,高铁营业里程超4.6万公里,稳居世界第一。
连点成线、织线成网,万里铁道线上,一列列动车组穿梭江南水乡,跨越西北山川,驰骋东北雪原,绘就更多更美的“诗和远方”。
目前,我国“八纵八横”高铁主通道建成运营规模达80%;铁路覆盖全国99%的20万人口以上城市,新时代以来共有145个县结束不通铁路的历史;高铁覆盖全国96%的50万人口以上城市。
从历史经验来看,春运期间特别是高峰时段,在铁路客流高度集中、极不均衡、单向流动等特点的影响下,部分时段、部分车次火车票供需矛盾突出的问题仍然存在。
2025年1月14日,春运将正式启动。一部热气腾腾的“流动史诗”即将开启。路网在延伸,服务在提升,更温暖的出行,值得期待。
务工人员体验
开车前16天会有短信通知
12306上线务工人员预约购票服务后,使用体验如何?
常在北京海淀区送单的外卖小哥孙溪灏,在休息之余,从手机上看到了12306预约购票功能上线的消息。他说:“以前得定闹钟抢票,还担心抢不到。这回我直接预约了一张明年1月20日回江西新干的K1453次车票,开车前16天会有短信通知。如果预约没成功,按照正常预售期买票也不迟。”
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居民蔡淮墨的母亲在浙江省金华市务工,15日蔡淮墨就帮母亲预约了2025年1月6日回重庆的票。“母亲使用智能手机不熟练,提前帮她预约,多一份安心。”蔡淮墨说。
据铁路12306科创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保障预约服务平稳运行,12306团队在“务工人员春运预约购票服务”专区推出前提早进行准备,优化资源配置,做好应急处置准备,确保用户体验流畅。
记者在一些地方火车站的售票窗口看到,务工人员在车站工作人员的帮助下预订车票。
“每个订单可添加1个乘车日期的5个‘车次+席别’的组合,同一账户最多可同时提交3个订单。”在厦门火车站,售票员罗芳手把手教在厦门鞋厂打工的重庆人黄正林在手机上预约购票。成功提交了多个从厦门到重庆北的车票预约组合后,罗芳叮嘱他:“您选择的票,17号系统就会发短信通知您是否预约成功。如果成功了,记得17号23点前完成支付,支付成功才算真正买到票。”
“务工人员群体涉及范围比较广,铁路部门主要通过12306大数据,安排务工人员群体集中出行的部分车次、席别提供预约服务,无需提供证明材料,已通过实名制核验的务工人员如有需求,均可使用预约购票服务,实际上是增加了一种购票选择。”铁路12306科创中心相关负责人说。
学生体验
终于不用再卡点拼手速
随着高校寒假临近,许多大学生也开始规划返乡行程,通过12306手机客户端预约车票。针对学生群体,铁路12306手机客户端推出了“学生预约购票专项服务”专区。“终于不用再像之前一样卡点拼手速,也减少了在第三方购票平台尝试开会员急速抢票、好友助力等方式的困扰。”中央财经大学大四学生杨璞玉说,她提交了3个回河南漯河的待兑现预约订单,回家的旅程又多了一份保障。
在江苏南京,河海大学大一学生朱晏吾16日一早便预约了2025年1月17日回连云港的高铁票。“以前节假日要定时抢票,现在可以预约,体验好多了。”朱晏吾说。
更多期盼
希望有更多车次可选,提升预约成功率
在感受预约便利性的同时,一些务工人员和学生也提出了更多期盼:
“现在务工人员只能预约部分车次,希望以后能有更多车次可供选择。”
“希望进一步优化系统,提升预约成功率,为旅客精准匹配车票资源。”
春运期间特别是高峰时段,在铁路客流高度集中、极不均衡、单向流动等特点的影响下,部分时段、部分车次火车票供需矛盾突出的问题仍然存在。
据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客运部相关负责人介绍,铁路部门将及时分析预约配票的情况,为合理配置运力提供参考,更好满足旅客出行需求。今年除推出学生和务工人员预约购票这一服务外,春运期间铁路部门还将联动企业、地方人社部门开行务工人员专列,为重点人群返乡、返岗提供便利。
文图均据新华社
定向音箱让声音不乱“飘” 广场舞想跳就跳
周末晚7时,金融街广场开始热闹起来,各个舞队集结、热身,翩翩起舞。而一路之隔的居民家中,开窗时候的环境声仅50多分贝,周边居民再也不用忍受广场舞的噪声干扰了。原来,今年5月起,广场灯杆上陆续安装了6套“定向音箱”,能够让声音像手电筒的光一样定向传播,将声音控制在环保值范围内。这是北京西城区首个安装使用智慧系统的公共广场。
■困扰
“换上隔音玻璃也不行”
金融街广场紧邻二环,位置好,场地也宽敞,1000多平方米的空间可容纳不少舞队活动。此前,广场舞带来的扰民问题,让附近居民十分头疼。
金融街街道平安建设办公室科长叶生涛告诉记者,广场上常年活跃着5支舞队,有跳现代舞的,也有跳交谊舞、街舞的,每个团队少则三四十人,多则二百来人,“无论春夏秋冬,都有人跳,大家带着自己的大音箱来,音乐此起彼伏。秋冬还好一些,春夏时,居民一开窗,投诉也就跟着来了。”
叶生涛说,仅2022年春天到去年春天的一年时间里,街道就接到了12345热线派单73件,全是居民对音箱声音过大的投诉。
居民周燕华和儿媳就先后拨打过12345。她们所住的乐道巷7号楼距离金融街广场直线距离约400米,就隔了一条二环路,家里客厅和阳台的窗户都直接对着广场。“广场舞噪声问题不止一两年了。” 周燕华在乐道巷住了快30年,以前她儿子高考她就投诉过,还打过110,后来家里换上双层隔音玻璃也不管用,“现在我孙子都上小学了,我和儿媳又打12345反映”。
■破解
3次座谈会后装上新设备
广场舞噪声扰民,是基层治理的常见问题,金融街街道一直寻求破解之法。
叶生涛告诉记者,他们曾联合公安、城管部门到现场执法,“劝导、调解,效果甚微,好了一阵,很快又不行了”。有一段时间,街道专门安排4名保安每天晚上在广场巡视,声音一大就上前提醒,但这样一来,舞队也不乐意了,觉得不断的提醒打乱了大家的舞步节奏。
今年4月,街道专门派人走访南方城市,琢磨引入“智慧舞场系统”。4月底,街道举行座谈会,把各个舞队组织者召集在一起。听说不让自带设备,改用统一的定向音箱,炫舞团的舞蹈顾问王建立第一个反对:“引入的这个音箱肯定没我们自己买的音质好。”
街道马上请来设备安装公司负责人,讲解设备原理、优点。3次座谈会后,舞蹈队终于愿意试一试新设备。
5月11日,第一台定向音箱安装在了广场东侧。
这套智慧舞场系统包括一个音箱、一个控制箱,利用波束形成定向发声技术,从源头管控声音的传播,将声音控制在广场舞音箱正前方30度夹角内,使在场地固定区域内跳舞的人可以清晰地听到伴奏音乐,而设备范围外的音量则会大幅递减至环保值,降低了音乐声对其他区域的影响。
效果立竿见影。“声音低多了,关上窗户完全听不见。”周燕华说。
■见效
舞蹈队不用再担心被“轰”
舞蹈队也省了不少事。“以前我们是拖着大音箱去,有二三十公斤,不仅沉,还经常要充电。”王建立说,现在街道把音箱的钥匙交给舞队负责人保管,用的时候打开,插上提前下载好音乐的U盘,就可以播放了。控制箱里的显示屏还能随意切换歌曲、控制音量。“音箱音质也不错,比我们自己的还好。”
王建立说:“定向音箱的高低和角度也能调整,不同舞种,音乐不一样,彼此有干扰,以前因为这没少闹矛盾,现在这个问题也不存在了。”当多个舞队同时活动时,能拥有自己的独立音区,不受其他队伍音乐声的干扰。最让王建立和队员们开心的是,没有扰民问题,不用再担心被“轰”,可以踏实在广场上跳下去了。
寻求科技赋能基层治理,广场舞扰民问题终于解决。叶生涛说,试点安装了降噪设备后,没再出现一起12345投诉。街道还将继续推进智慧系统在辖区其他广场、社区公园等点位的安装运行,为居民营造舒适的生活环境。
据《北京晚报》
取消上下课铃声后…… 杭州这所小学里发生了什么?
今年4月,行知小学、行知二小全面推进“无铃声”改革,覆盖4000多名学生。原先的全校统一响铃模式,变成了一班一铃声,由各班铃声管理员负责按铃,提醒全班同学和老师上下课。校园安静下来,学生也更加自律。
本学期,行知小学正式推出无铃声2.0版本,在长短课、铃声提醒方式等方面又做了进一步探索。更令人惊喜的是,这场静悄悄的改革,并不仅停留于学校、老师层面的执行,而是逐渐唤醒了学生的内驱力,以及他们对于自身时间管理的思考。
启用番茄时钟 进一步提升时间管理能力
上学期结束后,学校对于无铃声1.0版本的实行情况进行了复盘,也从学生、老师处了解了实际操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大家反映上来的问题主要有两类:一是有部分学生为了准时敲响上下课铃,影响了上课的专注度;二是师生纯粹地为了时间管理去关注上下课时间,而忽视了背后的职责和任务驱动。
针对第一个问题,学校在今年的11月中旬推出了二代时间管理法——番茄时钟。原先,各班的铃声管理员使用的工具是一个圆形的按铃,同学们主要通过自己的手表和教室墙上的时钟确认上下课时间。而升级过后的新工具,外表就是一个可爱的小番茄,时钟上的刻度以5分钟为一个单位,自带倒计时功能。五(1)班的时间管理员马一宁和张云戬同学介绍:“上课了,我们就可以把时间拧到40分钟,到点之后它就会打铃提醒你,这样我们就不用经常去关注时间了。”
除了校园里统一使用,很多孩子说,自己在家也有使用番茄时钟的习惯。杨清扬同学是公认的小学霸,对时间管理也很有心得:“我有时候会在番茄时钟上给自己定一个小时看书时间,铃响后休息10分钟。好处是在这一个小时里,我更容易注意力集中,思绪也不容易被打断。”
随后,记者走入几个班级进行随机调查,平均有1/6以上的学生家中备有番茄时钟,最多的一个班级,全班46人中有12人在家使用番茄时钟。
每周申报课表 实现长短课、跨学科学习
在“无铃声”改革不断迭代、推进的过程中,行知小学坚持要让学生更自律、更自主。在少代会涌现出来的提案中,学生对于课间如何管理、如何玩耍,课堂如何更高效的相关讨论,也很好地印证了这一点。
如果说“无铃声”为学校的教育改革盖好了一层地基,那么“课程”就是接下来要往上盖的硬壳层。
这个学期以来,行知小学还做了一件很“实验性”的事情——各个班级的课表每周都会更新一次,真正实现了一班一课表、一周一调整。
“这也是我们在上学期开启‘无铃声’时就设想到的。取消铃声只是第一步,我们要进一步推动的是长短课、跨学科学习。”楼校长说。
具体如何操作?每周五,各个年级组长牵头,由各学科老师自主申报下周的课表。在落实课标的基础上,给予老师充分的自主性。比如,数学学科下周要进行实践活动,那么数学老师可以申请将两节原本分离的数学课,调整为两节课连上,变成一个项目化学习的长课程。各学科上报后,年级组长在学科之间进行微调,确保学科之间、年级之间“不打架”。
而这样的改变,不仅给了各学科自由度,也无形中增加了老师们上课的难度。但楼校长认为,这样的变化也许会为老师带来阵痛,但长久来看,一定是有利于学生的。
据《都市快报》
编辑:段景景
统筹:卜贝贝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