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5郑州晚报财金周刊
2024-12-25 浏览量:

郑州+

3.png

政府债券 成功发行 支持重大项目建设

我省今年共发行政府债券91只,共计4749亿余元

12月24日,我省在深圳成功发行第十七批政府债券89.9468亿元,至此,我省全年政府债券发行工作圆满完成。

本批次债券均为新增债券,其中,新增一般债券59.1674亿元,主要用于能源、信息化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新增专项债券30.7794亿元,主要用于支持我省81个项目建设。从专项债品种看,城乡发展18.9325亿元,社会事业7.5069亿元,棚户区改造4.34亿元。

微信图片_20241223111049.jpg

微信截图_20241223085959.png

从期限利率看,5年期为14.34亿元,发行利率1.46%;10年期为49.1674亿元,发行利率1.77%;15年期为4.6118亿元,发行利率2.0%;30年期为21.8276亿元,发行利率为2.17%。

据统计,2024年我省共发行政府债券91只,共计4749.1301亿元。其中,新增一般债券324.0737亿元,新增专项债券1907亿元;再融资一般债券420.2538亿元,再融资专项债券2097.8026亿元。平均发行期限15.35年,较去年延长2.7年,有效延长债务久期,缓释各地偿债压力;平均发行利率2.30%,较去年降低55个基点,有效降低融资成本,大幅节约利息支出。

省财政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政府债券的成功发行,对支持我省重大项目建设、缓解存量债务偿还压力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巩固经济向稳向好态势、推动经济提质增效提供了有力支撑。

记者:侯爱敏/文 马健/图


图片2.png

创建省级以上绿色制造体系162家,稳居全省第一 

“绿”意盎然 郑州13个产业链入选全省大名单


昨日,记者从郑州市工信局了解到,经省厅评审,我市13个制造业产业链入选全省绿色制造业产业链名单。我市积极打造绿色制造业产业链群,依托我市20条重点产业链对标省级28条产业链,鼓励各区县(市)结合自身产业基础和区域特色,按照郑州市“一县一主链”原则培育一批绿色制造业产业链群。

微信图片_20241223111057.jpg

汉威、中铁、宇通……一批龙头企业入选

据悉,我市入选全省绿色制造业产业链包括郑州高新区智能传感器产业链、郑州经开区装备制造产业链、郑东新区生物医药产业链、巩义市铝基铜基新材料绿色制造产业链、荥阳市新材料(超硬材料和微珠)产业链等13家。

其中,郑州高新区智能传感器产业链包括:汉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郑州天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郑州森鹏电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郑州经开区装备制造产业链包括: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郑州煤矿机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郑州宇通重工有限公司等。

遴选郑州市绿色制造服务商。围绕郑州市制造业企业绿色化发展需求,今年5月份,郑州市工信局面向全国范围公开征集遴选绿色化改造诊断方案服务商、绿色化改造集成解决方案服务商、绿色低碳装备供应商、咨询诊断与培训服务商,经专家评审,结合综合评价情况,认定北京中创碳投科技有限公司等32家企业为第一批绿色制造服务商,为郑州市绿色制造体系发展提供全面服务。

微信图片_20241223111059.jpg

创建省级以上绿色制造体系数量稳居全省第一

健全市级绿色培育机制。为进一步完善我市绿色制造体系梯次培育体系,引导支持工业企业绿色低碳发展,郑州市依据工信部、河南省《绿色制造体系梯度培育及管理暂行办法》相关要求,率先在全省制定出台了《关于印发郑州市绿色低碳工厂评价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并开展了2024年度市级绿色低碳工厂的培育工作,遴选出首批54家市级绿色低碳工厂,与省级以上绿色体系建设形成了衔接。

培育创建绿色制造体系。2024年,我市22家企业被评为国家级绿色工厂,2家企业被评为国家级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46家企业被评为省级绿色工厂,5家企业被评为省级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2个产品被评为省级绿色设计产品。截至目前,郑州市创建省级以上绿色制造体系162家(不含市级绿色工厂54家),创建数量稳居全省第一。

培育数字化能碳管理中心。加快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制造业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等领域的应用,持续推动工业企业用能低碳化、管理数字化,构建数字化能源消耗及碳排放管理体系,2024年,我市20家企业被评为河南省数字化能碳管理中心,并率先在全省将数字化能碳管理中心试点企业纳入郑州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政策。

微信图片_20241223111103.jpg

新培育省级零碳工厂11家

超级能效工厂8家

大力发展节能环保及新能源产业。依托郑州市节能环保产业链,加大招商力度,引进节能环保装备制造龙头企业,实现强链延链,落实《关于加快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组织企业申报节能环保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政策支持本地节能环保企业做大做强,促进节能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依托光伏储能充电桩等新型电力装备,大力推动新型电力装备产业链做大做强,实施光储充产业一体化发展,进一步完善制订《郑州市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方案》,修订完善光伏、储能、微电网、源网荷储一体化等项目的支持政策,加大对光伏和储能的政策奖补力度,促进以新型储能装备制造为重点的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

据悉,河南省将全面推动绿色制造。我省制订了钢铁、有色、建材等重点行业碳达峰行动方案,发布28个重点产业链绿色化升级改造实施指南,出台绿色制造体系梯度培育及管理暂行办法,开展绿色制造体系梯度培育,实施绿色发展领跑计划,新培育省级零碳工厂11家、超级能效工厂8家,新培育数字化能碳管理中心70家、累计100家,新培育省级绿色工厂301家、绿色供应链示范管理企业30家、绿色工业园区21个,累计分别达498家、57家、33个。

记者:徐刚领/文 马健/图

20多个省(市)的300余家优秀品牌企业参展

中部充电产业博览会明年3月在郑举行


在全球推进“双碳”战略目标进程中,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呈现出迅猛发展的态势,而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的关键地位也愈发凸显。记者昨日获悉,“2025中国中部充电站建设运营生态大会暨中部充电产业博览会”将于2025年3月21日至23日在郑州国际会展中心举行。本次大会将汇聚众多行业精英,聚焦核心热点话题,为中部地区充电产业提速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据了解,2022年,充电产业被纳入国家新基建七大重点领域,国家与省市随即密集出台针对性政策。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的指导意见》,《河南省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明确提出,到2025年,集中式公用充电站数量超6000座、公共服务领域充电桩(枪)达10万个左右,全力打造覆盖城际、公共区域、城乡的充电设施运营生态。郑州市也推出《郑州市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发展规划(2024—2035年)》,提出2035年郑州市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270万辆,充电设施规模达110万个,助力打造“超充之城”。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本次大会创新“1+1+N”办会模式,由一场深度探讨行业生态大会、一场展示全产业链的展览以及N场主题配套活动组成,旨在为行业各方构建高效交流平台,激发企业创新活力,促进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助力中部地区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打造中部充电产业生态链品牌盛会。

打造新产业,豫见新未来。为促进充电产业生态链合作共赢、引领行业升级、助力能源转型、推动产业健康发展,大会以“智充新基建 掘金新赛道”为主题,紧密围绕充电站建设及运营、充电桩相关产品与技术、充电桩配套元器件、充电站停车系统、充电站能源系统、充电站安防系统、动力电池与储能、新能源汽车等核心领域精心策划布局。大会将诚邀来自20多个省(市)的300余家优秀品牌企业参展。各参展企业将充分展示其在光储充停检端信等前沿领域所取得的科技创新成果与先进技术,为中部地区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与实践经验借鉴,有力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稳健发展,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早日达成。

大会旨在搭建企业交流、品牌宣传、市场拓展、撮合交易的供需服务平台,激发市场活力,释放发展潜能,全面促进企业、行业、产业、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向新逐绿,助力河南绿色低碳转型高质量发展。

记者:成燕 孙婷婷



微信截图_20241223085959.png

车主保费高、险企承保亏

新能源车险,两难境地如何破局?

今年以来,新能源车大卖,在国内乘用车销量中已经占据半壁江山。然而,给爱车上保险的问题让不少新能源车主感到头疼。

一边是车主保费高,一边是险企承保亏,这样的两难局面如何破题?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微信图片_20241223111049.jpg

车主喊贵,险企喊亏

今年11月,家住浙江的陈先生想给家中新能源车上保险,但多家保险公司表示“给不了报价”。陈先生说,这辆车上一年出过两次交强险,现在只有一家大型险企愿意承保,报价高达8800元,而去年保费仅4000元左右。

陈先生的报价单显示,所上险种中,仅车上人员责任保险就近3000元。“车上人员每人保额30万元,我不想保这么高额,但低了保险公司就拒保。”

陈先生的遭遇并非个例,新能源车险保费高的问题切实存在。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数据显示,2023年,新能源汽车车均保费为4395元,比燃油车高63%。扣除车龄等因素,新能源新车保费仍比燃油车新车高约10%。

与此同时,虽然目前我国新能源车险投保率呈现平稳上升态势,但投保难、拒保等问题仍不时出现。

营运车驾驶里程远超私家车,风险水平较高,在商业险方面的矛盾尤为突出。上海网约车司机蔡先生表示,他一年出了三次险,下一年的保险费用从1万元涨到了1.8万元;有的同行还遇到拒保。

关于新能源车险,车主有怨言,保险公司也有难处。

金融监管总局数据显示,全行业2023年新能源车险综合成本率达109%,承保亏损67亿元;赔付率达84%,比燃油车高约10个百分点。

“车险自主定价系数有上限,保费不可能无限提高。有些网约车常见车型我们明知道承保一定会亏损,但‘商业险愿保尽保’的导向存在,我们还是会尽量承保。”某大型财险公司一名业务负责人说。

今年初,金融监管总局印发《关于切实做好新能源车险承保工作的通知》,提出“各财险公司要严格依法做好新能源车的交强险承保服务,不得拒绝或者拖延承保交强险”,要求大型财险公司“积极承保新能源车商业保险,确保实现愿保尽保,满足消费者的保障需求”。

一位保险业从业人员告诉记者,针对高风险新能源车辆投保难题,目前一些地方行业协会采取了组织多家险企“轮值”的方式,探索解决之道。

维修价格高企是新能源车险保费居高不下的直接因素

记者调查发现,新能源车险保费高、承保亏,主要源于出险率高、维修价格贵、数据积累不足三方面因素。

某财险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该公司承保的新能源车事故发生率比燃油车高70%左右。一方面,新能源车年轻驾驶员、营运车占比较高;另一方面,新能源车起步快、声音小,智能驾驶功能、智能座舱等新技术应用也需要车主有更长的适应周期。这些因素都增加了事故发生率。

“目前还有部分私家车实际从事或兼职出险率更高的营运车业务,保险公司难以精准识别,保费上也难以区别。”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主任郑伟说。

维修价格高企是新能源车险保费居高不下的直接因素。

“新能源车在可维修性方面整体表现不如燃油车。”中保研汽车技术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说,中保研开展的可维修性研究显示,样本车型电动车表现优秀、良好、一般、较差的比例分别为7.41%、18.52%、33.33%、40.74%,燃油车则分别为14.58%、14.58%、43.75%、27.08%。

零配件价格方面,中保研数据显示,约110个国内主流汽车品牌中,2021至2023年及2024年上半年分别有73、88、98和98个品牌常用配件价格上涨,平均调增幅度分别为9.91%、7.72%、7.53%和10.59%,其中59个品牌连续4年涨价。

专家表示,在新能源车行业,消费者可选维修渠道较窄,维修技术、配件供应、质保限制等方面存在壁垒。同时,新能源汽车常采用一体化压铸技术、无模组动力电池等高度集成化制造方式,并装载大量智能化设备,维修难度和费用高。

此外,燃油车车险已有多年数据积累,风险测算相对成熟。“新能源车型迭代快,保险公司积累的历史经验数据的有效性快速衰减,新能源车型特别是新车型的费率厘定准确性不够高。”中国社会科学院保险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向楠说。

破解新能源车险难题需险企、车主和车企三方共同发力

“丰富新能源车险产品,优化市场化定价机制,研究出台推动新能源车险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持续深化车险综合改革。”金融监管总局办公厅不久前发布的《关于强监管防风险促改革推动财险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针对新能源车险的问题提出了具体举措。

记者了解到,关于产品方向,监管部门明确“研究推出‘基础+变动’组合保险产品”。

业内人士认为,这类产品可以依据车主从事网约车行为次数、里程数等研判风险,让风险与保费更加匹配,同时能够避免非营运私家车主因购买网约车热门车型而受到“误伤”。

数据互通也是破解新能源车险难题的一个重要突破口。郑伟建议,在严格匿名化前提下推动车辆使用性质和驾驶行为等数据互通,解决保险公司对新能源车数据积累不足等问题。

在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方面,当前,我国燃油车车险自主定价系数浮动范围为[0.5,1.5],新能源车险为[0.65,1.35]。王向楠建议,进一步放开新能源车险自主定价系数,依据风险水平实施差异化定价,提高定价精准性和险企承保意愿。

不过,自主定价系数进一步放宽后,价格浮动范围势必会进一步扩大,部分高风险车主保费可能会有所上调,低风险车主可能会享受更大的保费优惠。

专家认为,解决新能源车险难题,需要险企、车主和车企三方共同发力。险企应增强风险识别和评估能力,有效控制综合成本率;车主应改善驾驶习惯,降低事故风险;车企则应丰富维修渠道,力争从源头降低车主维修成本,推动降低新能源车险保费负担。

据新华社电

肯德基启动两年来首次调价 平均涨幅为2%

12月24日,全球知名快餐品牌肯德基启动调价,这也是该品牌近两年来首次进行产品价格调整。据悉,此次调价平均涨幅为2%,具体调整范围在0.5元至2元不等,旨在更好地适应市场成本变化,确保企业能够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微信图片_20241223111057.jpg

肯德基相关负责人表示,结合运营成本的变化,该公司会定期评估谨慎调整价格结构。值得注意的是,尽管部分产品价格有所上调,但肯德基广受欢迎的优惠套餐,如“疯四”特惠、“疯日”活动、“OK餐”以及“儿童餐”等,将维持原价不变。这一举措旨在继续为消费者提供性价比高的用餐选择,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同时也充分考虑到了顾客的消费习惯和忠诚度。

面对肯德基此轮调价,多数消费者表示理解。“当前,餐饮企业经营成本在上涨,肯德基这次涨幅不大。”昨日,几位肯德基“疯四”的忠实粉丝在社交网络上表示。

据了解,肯德基1987年来到中国内地,一直没有停止创新。以原味鸡创新为例,2024年,肯德基对经典产品原味鸡进行创新,经过反复试验,成功开发了不少新产品。这些新产品丰富了肯德基的产品线,受到消费者欢迎。

据悉,此次对部分产品进行调价,也是肯德基对市场挑战和机遇的积极回应。

记者:成燕 孙婷婷 文/图

编辑:陶莎

统筹:曹杰

0

相关新闻

    没有感兴趣的新闻,下载客户端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