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厚重的窑门缓缓打开,在耀眼火光中,事先放置在一个个隔层上的各种类型且已经上釉的瓷器坯体开始经受烈火的烧制。近日,在北宋官窑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王东霞的官窑基地,王东霞一边演示着窑内烧制的过程,一边向记者介绍烧制的工艺演变。
紫口铁足 北宋官窑瓷器以温润如玉著称
在东霞官窑非遗传承基地,年轻的工匠们正跟随老一辈传承人学习制瓷技艺。选料、配料、上釉、烧制……每一道工序都凝聚着匠人们的智慧与心血。王东霞表示:“东霞官窑的技艺不仅仅是手艺,更是一种文化传承。我们不仅要保护好这门技艺,还要让它与时俱进,焕发新的生命力。”
她介绍,北宋官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是宋徽宗创立的皇家御窑,是五大名窑中的一个瓷种。北宋官窑瓷器以温润如玉、开片自然流畅、釉色天成、紫口铁足的艺术特征而著称。
热爱执着 走在传承与创作的路上
说到如何与官窑结缘,王东霞娓娓道来。王东霞出生在新疆马兰,从小父母就告诫她爱国是根植于心的责任与信仰,如何报效祖国才是一辈子要做的事情。老一辈的思想让她扎下了报国的根,对她的成长影响很大。她自己也比较喜欢美术创作。20世纪90年代初,王东霞开始拜师学习北宋官窑烧制技艺。“我接触到这门技艺以后,首先是喜欢、热爱,后来就变成了使命和责任。”深入学习后她了解到,这种烧制技艺非常稀少,而且有濒临消失的危险,于是1998年她毅然辞去正式工作,专心做起北宋官窑的保护传承工作。
王东霞继承了北宋官窑传统烧制技艺,坚持从胎到釉,采用天然矿石选料,翡翠玛瑙入釉,执着地走在传承与创作的路上。
面对重重困难 她始终没有放弃
北宋官窑的烧制技艺非常难掌握,还需要租赁场地、组建团队、购置设备,购买天然矿石、翡翠玛瑙等原材料,资金投入比较大。烧制过程中会受到天气、温度、湿度、水、大、气压、四季的变化等自然因素的影响,所以烧制难度大成品率低,烧坏的作品堆成了山。面对重重困难,王东霞始终牢记保护传承的责任和使命,没有放弃。不管有没有盈利,她都千方百计准备资金购买原材料,带领团队,坚持烧制。她带领学生们团结拼搏,排除万难,开拓创新。每次开窑都是希望,但每次开窑都不尽如人意。当把上一窑的问题解决了,下一窑新的问题又来了,只能从头再来。就这样反反复复,一窑一窑地烧,一窑一窑地扔。冬天的窑口很冷,夏天又很热,非常艰苦。资金最困难的时候,她用完了积蓄,开始借钱,借不到钱就卖车,车卖过了就卖房。在所有人都看不到希望的时候,她一直坚持着、坚持着……终于在历经217窑后,她在配方和烧制技艺上积累了大量的数据和经验,烧制技艺逐渐成熟起来,在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时,还让北宋官窑非遗文化事业迎来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牢记传承使命 积极开展公益活动
2016年至今,王东霞多次免费组织针对下岗女职工的传统工艺培训,帮助下岗女职工学习工艺技能重塑信心,鼓励她们再就业;2015年,王东霞在“嫣然天使之旅·河南行”活动中捐赠作品并成功义拍,所得善款6万元全部用于唇腭裂儿童的救助工作;2017年至2019年开展“非遗进校园 传承在行动”公益活动,先后走进郑州七中、郑州九中、郑州十九中等学校举办北宋官窑进校园活动;2019年4月走进河南经贸学院并举办主题讲座;2019年6月,“非遗进校园——当代北宋官窑特展”在同济大学开幕,历时20天,接待人数上万人次,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传播文化自信贡献了力量。2020年8月在郑州图书馆天中讲坛云直播,作主题为“北宋官窑的文化背景及艺术追求”公益讲座,在线人数20万创下讲座新高。
北宋官窑是中国五大名窑之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20多年来,王东霞一直致力北宋官窑的文化传承和推广,并决心使之发扬光大,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优秀的宋瓷文化。
为了让东霞官窑的技艺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她不断创新,将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推出了系列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的作品。
无论付出多少,能以这样的方式报效祖国,她感到非常幸福。她说不忘初心,不负使命,坚持文化传承,是每一位非遗传承人,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所在。
记者 鲁慧 文/图
编辑:李佳露
统筹:赵青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