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记忆跻身国家记忆
郑州记忆·1952油化厂
入选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名单
3月13日,第四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名单公布,郑州市金水区郑州记忆·1952油化厂旅游休闲街区成功入榜,成为河南省唯一一家新上榜的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
据记者了解,郑州记忆·1952油化厂旅游休闲街区曾是新中国第一个5年计划重点项目——“郑州油脂化学厂”的旧址。在1952年苏联的援建下,郑州油脂化学厂拔地而起,其生产的“中州牌”肥皂、“福乐尔”香皂风靡全国,成为一代人的生活印记。
2019年,金水区联合运营团队启动城市更新,通过“政府引导、企业运营、市场参与”的模式,引入了130多家文创、餐饮、手作店铺,打造出“老厂房内新文化、新场景中见历史”的复合空间。历经3年升级改造,将老厂房工业元素与现代场景设计相融合的1952油化厂不断走向蝶变新生。
2022年6月,该旅游休闲街区被评为郑州市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023年8月31日,郑州记忆·1952油化厂旅游休闲街区入围河南省旅游休闲街区名单;2024年十一国庆期间该街区日均人流量超过6万人,成为郑州市民游客热衷的娱购城市“打卡地”之一。
记者 李居正
2024河南考古新发现论坛举办
18项考古新成果惊艳亮相
3月12日,由河南省文物局指导,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华夏杂志主办,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承办的2024河南考古新发现论坛在郑举行。汝州温泉旧石器遗址、灵宝北阳平遗址、荥阳楚湾遗址等18项考古发现新成果逐一亮相,为研究中原文明的历史脉络、文化特色和发展进程等提供了重要资料,呈现出2024年河南考古工作成果丰硕、学术研究活跃的生动面貌。
书院街北片区遗址发现二里岗文化时期新遗迹
论坛上,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宋振民对郑州商城书院街北片区最新考古成果作了介绍。书院街北片区的考古发掘证明,郑州是从商代到明清一直延续使用的城市,是古今叠压型城市遗址的典型代表,反映出郑州文脉绵延不断的城市风貌。
据了解,书院街北片区共清理出商、战国、汉代、隋唐、宋金元、明清时期遗存近万处。遗址种类多样,有灰坑、墓葬、水井、房址、夯土基址、陶窑等。出土遗物丰富,有陶器、瓷器、玉器、青铜器、骨器、石器等。其中,以二里岗文化时期和宋金元时期的遗存最为丰富。
宋振民介绍,书院街北片区出土大量唐宋金元时期的手工业遗存,包括制骨、冶铁和铸铜。唐代铜钱窖藏、种类丰富的隋唐宋金元瓷器、造像和陶模陶范等丰富多彩的唐宋金元遗物表明,此时的郑州城是商品经济较为发达的区域,郑州城内部就已经有大的功能分区,至迟晚唐时期,郑州城就形成了以道路为分割的网格式布局。唐宋金元时期郑州城的发掘对研究唐宋金元时期地方城市的布局、都城与地方城市之间的关系等课题具有重要意义。
郑州商城布局再添新“拼图”
郑州市金水区张砦街考古项目,是近年来郑州商城内外城墙之间的一处揭露面积较大且较为重要的发掘项目,是拼合内外城之间西北部区域功能区划的一块重要“拼图”。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卫红红介绍,张砦街项目位于郑州市金水区二七路以东、西里路以南、杜岭街以西、华盛街以北合围区域的东南隅,邻近大卫城、大上海商圈,地处郑州商城遗址西部,内外城墙之间,文化遗存分布密集。
2023年到2024年,为配合张砦街片区改造项目建设,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组织考古队对该项目地块进行了发掘,发现商、汉、唐宋及明清等不同时期文化遗存468处,以商代遗存及汉代墓葬最为丰富。
商代遗迹集中分布于发掘区西北部,主要是灰坑,还有少量墓葬等。目前已清理灰坑265处,墓葬7座,沟5条,夯土1块,房址1座。商代遗迹与遗物的清理与采集注意出土原貌、土样、痕迹等信息的提取与收集,为后续科技考古的开展提供了材料。此外,遗址还发现了汉代墓葬112座,较为集中地分布于发掘区西北半部,多两两并列成组,组内方向一致,排列较有规律。
张砦街项目的考古发掘是近年来在郑州商城内外城墙之间的一处揭露面积较大且较为重要的考古发现,为研究完善郑州商城遗址内外城墙之间的功能区划、聚落布局增添了新的材料。
郑州西北发现商代白家庄期院落遗存
岗崔遗址位于郑州市高新区沟赵办事处岗崔村东北台地上,遗址北距索河约1.1公里,东距须水河约1.8公里,西北距大师姑城址约0.7公里,东北距小双桥遗址约7公里,东南距郑州商城约18公里,遗址面积约15万平方米。2024年,为配合郑州市联东U谷产业园建设,经国家文物局批准,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该遗址开展了考古发掘工作,发现商代白家庄期中心居址区1处、制陶作坊区1处、墓葬30余座及灰坑600余处,是郑州地区唯一结构布局相对完整的商代白家庄期院落遗存,为探讨商代聚落形态、社会结构及生产生活方式提供了重要资料。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王鸿驰介绍,中心居址区位于发掘区东南部,发现有庭院式建筑F1、连排房屋F2、疑似两进式房屋F3,以及大量灰坑、少量墓葬等遗迹。F1为小型庭院,由主体建筑、院墙和庭院合围而成,面积约166平方米,是目前郑州地区发现的唯一一座结构布局相对完整的商代白家庄期院落遗存。反映了中国古代建筑从墙屋围合式向四合院发展过程中的过渡阶段,为研究商代建筑形态的演化提供了重要实物依据。
制陶作坊区位于发掘区北部,残存面积约500平方米。遗迹组合丰富,由垫土、踩踏面、陶窑、沟、柱洞、灶、水井、草木灰及红烧土块堆积区组成。遗址内共发现墓葬30余座,均为竖穴土坑墓。
这些发现为研究商代普通建筑形态的演化,夏商聚落形态及变迁,中小聚落农业生产生活,以及从墓葬中反映的社会群体、婚姻关系等商代社会结构问题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新研究材料。
惠济区张砦遗址发现宋元时期木质水桶
惠济区张砦遗址位于郑州市惠济区南阳路与宋寨南街交叉口东南角。2022年8月至2024年12月,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发现夯土墙、壕沟、墓葬、房址、灰坑、水井、粮仓等各类遗迹500余处,出土遗物十分丰富,年代上包括龙山、新砦期、二里头、二里岗文化及汉、唐、宋元等不同时期,尤以龙山时代晚期、二里头文化遗存最为丰富。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项目负责人高赞岭介绍,二里头文化遗存为一处近方形的环壕聚落。发现东西并列两座环壕,壕内发现有房址、灰坑、陶窑、墓葬、垫土层、磉墩等重要遗迹,出土大量陶器、玉石器等遗物。张砦遗址的发现,为二里头文化中小型聚落研究提供了经典个案,对揭示嵩山东北麓东赵、大师姑等城址外围二里头文化聚落关系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高赞岭介绍,张砦遗址还发现保存完好的宋元时期水井,十分罕见,尤其是井内清理出土的宋元时期木质水桶,是郑州地区首次发现。这批宋元时期遗迹遗物保存状况良好,生活气息浓郁,是展示宋元时期郑州地区社会生活场景的重要体现。
整体上看,张砦遗址龙山时代晚期至二里岗文化时期的连续堆积,为郑州地区史前至夏商文化变迁研究提供了重要材料。
填补空白!汝州出土罕见阿舍利工具组合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赵清坡对汝州温泉旧石器遗址的最新考古成果作了介绍:手斧、薄刃斧、大型石刀等阿舍利石器组合在中原地区是首次发现,填补了中原地区旧石器文化发展的空白。作为一处大型旧石器时代旷野遗址,汝州温泉遗址规模超大、文化特点突出、学术价值重大、研究潜力巨大,具有重要的社会政治意义。
据了解,阿舍利组合是旧石器时代石器技术的一个代表阶段,因1859年在法国亚眠郊区被发现的圣阿舍尔遗址而得名,其组合包括手斧、手镐、薄刃斧、大型石刀等,具有左右对称的鲜明特色。
距今10万至4万年,是现代人扩散及其行为出现、发展的关键时段。温泉遗址位于平顶山市汝州温泉镇政府西南约2公里的牛涧河古河道内,遗物分布范围达10万平方米,遗址年代正是距今约10万年至4万年。
2021至2023年完成发掘面积485平方米,已发现石制品、动物化石、木材8000余件,上层石制品包括石核、石片、刮削器、钻器、锯齿刃器、断块等,工具毛坯以片状为主;下层出土大量巨型石片,工具毛坯以大型石片、砾石为主,既有石锤、砍砸器等,又有手斧、薄刃斧、手镐、大型石刀、石球等。
遗址出土可鉴定动物化石种属有古菱齿象、牛、马、羊、鹿等,属中国北方晚更新世动物群。温泉遗址的文化层处于牛涧河古河道的砂砾石层中,为典型的河漫滩相。根据遗址地层、出土石器组合特征、动物化石等初步判断,遗址应为古人类在河滩挑选石料加工石器、屠宰动物的临时性活动场所。
温泉遗址发现了丰富的遗物、完整的地层、清晰的文化序列。遗址石器工业可总结为简单石核—石片工业,从最初的南方砾石工业,历经含阿舍利工具组合的大石片工业,最终发展成为小石片工业,这几种工业技术体系共存且存在传承关系,尤其是原生地层中出土的手斧、薄刃斧、大型石刀等阿舍利石器组合在中原地区是首次发现,在我国也极为罕见。
记者 左丽慧
魏德忠:悬崖上的光影史诗感动终身
获得“中国文联终身成就奖(摄影)”的河南人,至今只有一个人,就是德高望重的老摄影家魏德忠。
每个去过红旗渠博物馆的人或许都看过他的作品,一张张巨幅摄影作品记录了红旗渠总干渠胜利建成那天的热闹场景,“阎王殿里报了名”的除险英雄任羊成,肩扛铁链拖巨石的“铁姑娘”……不仅展现了林州人10年奋战、改造河山的震撼场景,也为时代留痕,成为红旗渠精神的生动载体。
65年前,魏德忠肩扛相机奔波在太行山上,与民工同吃同住。如今他年逾90岁,走起路来颤颤巍巍,但精神矍铄,思路清晰。这位历经抗日战争、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的老人,回望纪实摄影生涯,哪怕照片已化作史料,他仍能清晰说出照片背后的桩桩故事。
阳春三月,记者来到魏德忠位于郑州一处安静的小院,听他讲述那些惊心动魄的往事及一代摄影家的经验、情怀和感悟。
红旗渠:悬崖上的光影史诗
记者:1960年,您首次深入太行山拍摄红旗渠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更是10年间跟踪拍摄红旗渠工程,能讲讲拍摄作品背后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吗?
魏德忠:那年2月,刚过了正月十五,河南日报组织报道团到林县报道太行山区的建设。当时时任林县县委书记杨贵带着我们去了有鸡鸣闻三省之称的林县任村公社,他说正在修一个引漳入林的工程,由于林县干旱缺雨,要想改变临县落后的面貌,必须把漳河水引到林县来。
当抬头看到一群人吊在崖壁打炮台,近看村民大踏步的前进状态,再往下一看,众人浩浩荡荡,像一条巨龙在山间盘旋,我心中一震,这不就是愚公移山的精神吗?我决定要拍照记录下来。当时我就说,别的地方我不去了,我就在这儿采访。后来了解才知道,他们要在物质技术条件极其缺乏的情况下,一双手一锤一铲,在太行山修一条长达1500公里的红旗渠,真的很不容易。
任羊成是我拍摄的第一个人物。第一次见面,他身穿一件棉袄,上面扎的全是野枣刺,掀开衣服,老茧长到了他的肚皮上、手上、腿上,摸起来硬邦邦的。他干的是敢死队的活。红旗渠爆破后,要留下许多残碎石块,这些活石随时可能给施工现场带来险情。所以都想办法把活石捅下来,于是就有了出险队敢死队。任羊成身上捆着麻绳,带领除险队员飞身在悬崖深邃的山谷之中,他掉下来过,因为有树枝接着才没丧命。一次高空除险,一块从崖顶落下的石头砸掉了他4颗门牙,鲜血直流。
拍摄他悬在空中除活石时,仰拍俯拍都不合适,我选择和他面对面地拍照。当时用的是标准镜头,悬崖上没有地方站,后来我找到了一个很小的坡,我半个身子吊在空中拍下那张照片。
记者:能从您的拍摄经历中谈谈摄影师应该如何拍出好照片吗?
魏德忠:好照片首先要感动自己,才能感动读者。那种感动必须是从实践中来,不是靠你想象,而是靠你观察实践,感动了自己以后,最后再表现出来这个过程。此外,好的照片要有代表性,能够反映其本质。
当时,红旗渠的作品中“铁姑娘”的作品得到了国家摄影协会的好评。姑娘们垫着白色垫肩,用木杠提起铁链,碗口粗的3根铁链捆着巨石,艰难地往前走。我跟着她们拍了很久,直到她们到达目的地,长舒一口气,喊道“我们胜利了”,我才拍出那张最典型、最精彩的照片。我被感动了,我觉得她们是最应被尊重的奋斗者,她们以苦为乐,以苦为荣。拍红旗渠工人的照片各种各样的都有,但最好的还是具有感动且有代表性的照片。
此外,我觉得作为一名记者必须有吃苦的精神,深入其中去观察、体验、拍照。抗日战争时期,那些摄影师和战士身处同一个战壕,他们不怕吃苦,敢于牺牲,有困难解决困难,才拍出了那些如今仍让人感动的照片。
摄影:反映真实生活才是最感人的
记者:在您的职业生涯中,您是如何找到自己的摄影题材和风格的?在当下一个摄影师应该如何寻找属于自己的赛道?
魏德忠:题材的选择要靠自己的新闻敏感和思想感情,要拍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要对人民群众有感情,思想上保持一致,才能拍出好的作品。
提到摄影风格,在我看来,摄影首先得记录并反映现实,这也是它最大的特点。因为有了纪实性,所以摄影艺术是其他艺术代替不了的。像开国大典、红旗渠这些以前的老照片,如今看多少遍,仍然会让人感动。而书法中的赝品,再好的东西让人看出虚假的地方,价值也大打折扣。因此,反映真实生活、真实形象才是最感人的。
记者:如今手机摄影和社交媒体普及,有人认为“人人都是摄影师”,您如何看待这种趋势?摄影的“专业性”是否在被消解?
魏德忠:人人都成为摄影家,这是一件好事,但是我觉得摄影家要分业余的和专业的,专业和业余不一样,爱好很随意,但职业摄影家一定要有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我们那个年代,要不愧时代,不愧人民才行。
记者:在当下就是信息爆炸的时代,您认为纪实摄影的意义是否发生了变化?
魏德忠:永远都不会变化。因为纪实摄影的意义在于能把历史定格下来,让人们扩大视野,认识世界,认识人生。从这一点儿来看,我觉得这种技术的特点永恒不变。人们得尊重历史,尊重事实,它是别的艺术代替不了的,也是任何技术代替不了的,作为摄影师,我也因此感到骄傲。
记者:您作为摄影界的前辈,能否对青年的摄影人说些寄语?
魏德忠:现在年轻人很幸福,随着技术进步,这为我们摄影创作提供了很多有利条件。过去不能拍的镜头,现在能轻松办到。比如,过去为了一个好角度,爬山能把人累坏,如今无人机飞过去就能拍到。
虽然条件好了,但要拍出好的作品还得靠自己去思考,去刻苦地创作。年轻的摄影人要保持对人民、对社会、对时代有高度的责任感,一定要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来创造更多的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为我们伟大的时代留下难忘的瞬间。
记者 石闯 程子鑫/文 周甬/图
编辑:陶莎
统筹:曹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