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走进新密市袁庄乡张华岭村的喜柿多农场,智能温控大棚内藤蔓缠绕的吊幔网架上,红宝石般的“酸甜果”番茄在绿叶间若隐若现,工人王大姐正给刚开花的番茄人工授粉。“人工授粉更均匀,而且可以顺带疏花疏果,保持更好的顶端生长优势。”她扭头对记者说道。
一颗种子的发现之旅
分拣车间,农场负责人陈紫帅抓起一把刚采收的番茄递给记者,记者尝了一个,入嘴爆汁,酸甜可口。“我们这儿的水果番茄,能让人一口回到小时候。”这位毕业于河南农业大学的80后“新农人”手腕翻转间露出常年劳作的茧子。“当年为找这颗‘金豆子’,我们团队试种了近300个水果番茄品种”。
2017年,陈紫帅开始创业。细心的他发现市面上番茄品种普遍存在表皮较厚、风味欠佳等问题,难以满足都市消费升级需求。在不断试种的前提下,他最终锁定河南农业大学自主培育的“酸甜果”本地品种。为了这颗直径不过5厘米的小番茄,他们做了30余次土壤测试,建立包含100多项指标的选种模型。如今,这颗凝聚着中原大地基因密码的喜柿多酸甜果,已成为年销30万公斤的“当家花旦”。
把“实验室”搬进大棚
掀开3号草莓温室的保温帘,层层覆盖的地膜下面,陈紫帅拨开根茎指着水肥一体化设备介绍:“这套系统能精准控制水肥的比例、灌溉时间等参数。结合草莓低温花芽分化技术,去年我们实现草莓定植后75天成熟,比传统种植提前20多天上市。”
在隔壁的“酸甜果”无土栽培区,记者看到令人称奇的场景:植株根系悬空生长在特制管道中,营养液如溪流般潺潺流动。“这是半基质式无土栽培系统,能减少土传病害,避免连作障碍的发生。”陈紫帅弯腰拨开茂密叶片,露出根系监测探头。“每株番茄都有‘健康手环’,湿度、温度、EC值实时上传云端。”
科技感十足的种植车间里藏着更多“黑科技”:能自动调节大棚温度的智能通风系统,草莓、水果番茄的全价式营养液,大棚养蜂箱里专门用来授粉的蜜蜂……这些创新让农场实现四季有果,越冬茬口番茄亩产突破6000公斤,较传统种植方式产量增加了一倍。
从“土里刨食”到“云上耕田”
下午3时许,包装车间外的空地支起了三脚架,农场管理员组织几位工人,拿出编排好的剧本,开始拍摄短视频。镜头对准了采摘番茄的大姐:“喜柿多农场又迎来大丰收咯,欢迎家人们前来品尝和采摘,我替大家先尝一个!”随着“咔嚓”一声,丰盈的番茄汁水溅到旁边人身上,引来哄堂大笑。
这种“线上引流+线下体验”的新玩法,让这个藏在山沟里的农场闯入都市白领的视野。农场在抖音平台打造充满趣味的乡村短视频,每条视频平均播放量超50万。通过与胖东来等渠道的合作,这些口感好、营养丰富的水果番茄每500克卖到十几元仍供不应求。
看着这些,张华岭村党支部书记陈俊卿发出感慨:“以前村民觉得种地没出息,现在年轻人返乡创业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和趋势。”据他介绍,该村通过转变村集体经济运营方式引进“新农人”,3年内已为村集体增加了30万元的经济收益,累计带动监测户就业10余人次,为其增加就业收入超过30万元。
“新农人”的星辰大海
午后,农场迎来几辆大巴车。一群来自郑州的小朋友正在体验“番茄盲盒”采摘,欢声笑语不断从茂密的番茄藤中传出。望着起伏的温室群,陈紫帅把眼光放在了更遥远的未来:“随着社会进步,市场消费升级,人们在追求以往的休闲度假、观赏、娱乐的同时更注重精神世界的满足。我们必须做到真正有内容、有文化、有延展,成为在同质化竞争中更贴合市场需求、实现产业融合的农场。”
从“庄稼活儿不用学,人家咋着咱咋着”,到“庄稼活儿必须学,科学种植才能活”,陈紫帅团队用8年时间实现了从一颗番茄的品种革命到整个产业链的产业化重构,书写了“新农人”的答卷。当传统农业遇上硬核科技,当短视频邂逅田间地头,乡村振兴的蓝图正在中原大地上绽放出无限可能。
记者 郭涛/文 通讯员 王洪涛/图
《郑州晚报》版面截图
编辑:陶莎
统筹:曹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