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0日,中国婚姻登记将迎来历史性变革——新修订的《婚姻登记条例》正式施行,全国通办、取消户口簿、治理高额彩礼等政策引发全民热议。有人欢呼“再也不用折腾回老家领证”,也有人质问“彩礼又翻倍了,新规管得住吗?”
全国婚俗调研数据显示,2024年农村平均彩礼达12.8万元,相当于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2倍。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郑州城市彩礼则普遍在6万元以上。
2025年,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推进农村高额彩礼问题综合治理”。记者梳理发现,7年来,中央一号文件6次点名“高价彩礼”,这意在革除婚嫁沉疴、涵养文明乡风,为乡村振兴清障铺路,折射社会治理向民生痛点精准发力的深层变革。
从乡村到城市,彩礼的金额与形式不断刷新公众认知。今天,我们如何看待彩礼?彩礼现象背后又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婚俗改革又该如何久久为功?
彩礼重在礼
在采访中,老一代人纷纷表示,从根源上讲,彩礼是男方对女方家庭尊重、感恩的直接体现。
“虽然孩子们是自由恋爱,但是彩礼必须给。我就一个儿子,人家也是一个女儿,人家培养姑娘这么多年不容易。这是传统,也是一种尊重。”惠济区赵先生的儿子最近刚刚结婚,在彩礼这方面,赵先生和儿子表示赞同。
25岁的小静来自郑州农村,她也始终对彩礼持有更为开放的态度,在她看来,适当的彩礼可以为家庭分担一些压力。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如今,郑州的彩礼钱一般是在6.8万至22万元之间这个价位当中,由于所处的地区不同,所以彩礼钱也是有着很大的差距,市区的彩礼金额稍微会偏高一些,一般很少有低于10万元的彩礼钱。
彩礼在经济层面,不少家长认为,这笔钱为新婚夫妻提供实打实的资金支持。成家立业,开销剧增,彩礼这笔资金,能帮新人缓解燃眉之急,顺利开启新生活。
“我爸妈主要是为了给我未来的幸福加一重保障,有了这笔彩礼,我的小家就有了起始资金。”90后芸丽认为,彩礼的用意之一是希望两个新人能好好生活,因为两个人刚组建家庭,可能会面临一些不确定性或不稳定性,有这样一笔资金做储蓄或应急会更好。
部分农村家长则希望从彩礼中获取回报。西西23岁大学毕业就嫁人了,在西西妈妈看来,培养女儿耗费大量教育成本,加上现在就业形势有如此不容乐观,女大学生就业难,短期内难见教育成果的回报。所以在她婚嫁时,希望可以以彩礼的形式收回培养女儿的成本。
彩礼习俗是一条无形纽带,紧紧连接着两个家族,乃至整个社群。在采访中,不少村民认为,彩礼作为传统婚俗,承载着社群的集体记忆与文化认同,可以传承家族文化,维系社会和谐。
拒绝高价彩礼 爱与责任是基石
传统婚姻观强调家族和谐、利益和经济保障,将婚姻视为两个家庭的经济联盟。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彩礼的金额也水涨船高,多地出现“天价彩礼”。
90后小言打算今年“五一”结婚,如今已经开始筹备。“新娘在市里上班,结婚要求男方家买房买车,车要10万元以上,彩礼也要10万元以上。”小言无奈地摇头。
面对高彩礼的要求,来自农村的小郭明确表示,若对方家庭提出过高数额,自己难以承受,更不愿因此加重父母的负担,导致未来债务问题。“我们结婚后是夫妻,如果她拿着彩礼却不肯帮助我们偿还,这会让我感到非常不公。我宁愿选择真诚相待,以人与人的感情为基础,共同经营生活。”
在采访中记者也发现,高学历者对彩礼观念也会有不同认知。通常受教育程度高,更能理解婚姻本质,在他们眼中,现代婚姻更强调情感支持、精神共鸣和共同成长。
“对于婚姻,我更注重个人情感和共同成长,双方的精神契合和生活质量的有质感才是幸福的真谛。”34岁的王女士是一家公司的中层领导,研究生学历的她表示,彩礼可以是一种形式,但相互尊重、真诚的爱与责任才是婚姻最坚实的基石。
天价彩礼之风因何难刹
彩礼,作为中国传统婚嫁习俗,承载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本是男女双方以缔结婚姻为目的,按民间习俗,由男方给付女方或其家庭的礼金及贵重物品,如今却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变味。
对于高价彩礼,在采访中近一半人认为,高价彩礼要归因于农村适婚人群男多女少,女方占据彩礼议价主动权;一半人则认为与婚恋靠相亲介绍,感情基础不牢固有关。而采访中有一部分人表示,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都存在熟人社会,存在攀比心理。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支持“零彩礼”或者仅仅是象征性地给一些的年轻人多是自由恋爱,一般都有着比较深的感情基础。而许多靠相亲介绍的,对方的经济收入、家庭条件则会是重要的参考指标,相应地对彩礼金额也会有更多要求。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许多农村女性向城市流动,导致农村地区适婚女性减少,进一步加剧了彩礼的上涨。而城镇化也带来了生活成本的提高,女方在择偶时更加注重男方的经济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推高了彩礼的要求。”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教授宋朝丽表示。
采访中记者同样了解到,不少男方父母认为自己对子女的婚姻承担着较大的责任,他们愿意为子女的婚姻承担高额的彩礼费用,女方父母则怕女儿嫁到男方家里受欺负,所以收了较高彩礼钱。这种代际责任观念也是推动彩礼上涨的一个因素。
据记者观察发现,如今,大部分现代女性都有自己的工作和事业,结婚带来的生育问题一定会使得女性在工作和事业上的属性被削弱,增加其获得更高职位、更多报酬的难度,甚至可能面临失业风险,社会属性的削弱让她们不得不以另一种形式寻求补偿。
记者也发现,在部分婚介市场中,媒人大都会按照彩礼的一定比例抽取酬劳,为获取更多收入,一些媒人在婚介行为中会有意哄抬行情、推波助澜,也让彩礼一路高涨。
治理高额彩礼需要化风成俗 久久为功
彩礼作为我国婚姻习俗中的重要内容,不能一味否定,但高额彩礼争议的背后却是传统宗族观念与现代个体权利的碰撞。有专家指出,治理高额彩礼需要政府、社会、家庭的‘组合拳’,从制度到观念全面革新。
对此,在物质建设上,宋朝丽认为:“政府部门要主动作为,进行有效政策引导和社会基本保障建设。要倡导文明节俭的婚俗新风;还要加强教育、就业、医疗等优质资源在城乡间、区域间的合理配置,减轻年轻人跨省迁移和大城市高昂的生活成本带来的压力;同时完善农村养老体系,弱化家长‘养儿防老’的观念。”
“今年,我们将持续打造便民惠民新标杆,持续推进婚俗改革,组织申报第三批全国和省级婚俗改革实验区。”市民政局社会事务处相关负责人表示。
对于婚姻观与价值观,宋朝丽则表示,政府要潜移默化进行文化重塑,比如推广集体婚礼、家风讲堂,用“仪式感”替代“金钱化”;通过教育、宣传等方式,引导公众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将抵制高价彩礼、铺张浪费等纳入村规民约;推广当地“零彩礼”“低彩礼”的典型案例……
解决高额彩礼问题,不仅需要政府部门的努力,更需要教育、媒体、社会组织等各界的共同参与。
“要在全社会加强教育引导,通过学校教育、社区宣传等方式,培养年轻一代正确的婚姻观念,倡导婚姻自由、平等、文明;发挥社会组织作用,比如,鼓励妇联、青年组织等社会团体积极参与,通过举办集体婚礼、婚恋讲座等活动,推动婚俗改革;在媒体监督与宣传上,媒体应加强对高额彩礼现象的监督报道,同时积极宣传移风易俗的先进典型,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此外,宋朝丽也提出,相关部门对宣扬低俗婚恋观,索要、炫耀高价彩礼,媒婆、婚介等怂恿抬高彩礼金额,彩礼金额普遍过高等问题要集中整治。“切勿操之过急,应循序渐进,遵守规律,才能更见实效。”
记者 陶然 文/图
编辑:刘潇潇
统筹:陈静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