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连我腹部有块胎记都知道”“它还说我的正缘在西南”“为啥连我现在工作遇到‘瓶颈’都能算出来”……当下,“AI算命”在一部分年轻人中流行起来,以DeepSeek为代表的“AI算命”更是掀起了一股热潮,成了一部分人应对婚恋、职场等压力时的“救命稻草”。
在采访中,不少用户表示,当询问与事业相关的问题时,DeepSeek给出的结果能细分到事业方向和发展机遇;若谈及“正缘”,答案则从外貌与气质、性格与行为模式、职场与财富特征、家庭背景与关系互动等方面给出分析。“AI算命”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当代年轻人复杂的生活和工作图景。相关专家提醒,“AI算命”虽然可以为我们提供情绪价值,但应理性看待,可以此为契机,自我觉察和反思,不断自我成长,朝着更健康的生活前进。
不纠结对错 要给足情绪价值
姻缘、事业、前世……如今,在小红书上搜索“DeepSeek玄学”,近6000条笔记呈现出了对这一AI大模型的另类玩法,玄学话题浏览量高达33.2亿人次。大家在这里“算”恋情、测事业、问姻缘;在B站,龙女塔罗的大众占卜视频有100万人在线观看,满屏弹幕在“接好运”。
看到DeepSeek可以“算命”,00后亚玲抱着半信半疑的态度点开了那条小蓝鲸。她按照网友提供的提问文案,输入了自己的出生年月日并具体到时间和出生地点、工作单位和地点、性别等信息,然后让DeepSeek分析正缘画像。很快,结果映入眼前……
“DeepSeek会听你诉说烦恼,会说好听的和你分享,会说一些有益于你身心健康的建议。比如,它让我今年多出去旅游,这让原本就是户外爱好者的我非常高兴。”在郑州上大学的大四学生小鸥说道。上个月,打工族小新遭遇了情感上的挫折,那段时间他疯狂地使用AI“占卜”。“很多时候,我只是想听我想听到的答案,这样才能让我当前糟糕的现状有了发泄的出口。”
4月恰逢过生日的小高决定试一试这个“智能算命”。她找到很多DeepSeek指令。两天时间内小高尝试过不同的指令,千问千答,在多次收到“服务器繁忙,请稍后再试”的提醒后,她表示:“它就像一个需要不断规训的算命师,我试的次数越多,大模型好像越来越‘聪明’,最后结果好像还是有点儿符合。”但令小高印象最深刻的是,每一段指令反馈后,都会得到一段醍醐灌顶的提醒:“你的人生你做主,未来需以现实行为为主导。”
玄学古已有之,但披着高科技外衣的“AI算命”,真的靠谱吗?事实上,在采访中,不少人清醒地意识到,DeepSeek的“算命”功能确实很有趣,但它本质上还是基于算法和数据的分析。
“我就随手输入‘如何修仙’?结果,DeepSeek竟然生成了一套详细的‘修仙指南’,什么如何打坐、如何修炼内丹、如何突破境界等,搞得我差点儿就信了。”喜欢看玄幻小说的小博说,这些内容大多是基于网络上的修仙小说和传统文化知识生成的。一些用户反映,用AI重复“算命”就会发现,每次生成内容都不一样。记者调查发现,目前市面上的“AI算命”模型鱼龙混杂,大部分是在模仿“命理师”的语言表达和分析框架,实际答案不一,有的自相矛盾,也有的内容错误百出,经不起推敲。
“AI算命”本质上是心理测试
“AI算命”到底是基于什么原理?
在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应用员陈世名看来,大模型本身就具备很强的“学习—演绎”能力。易经、星座运程、塔罗牌等早已进入主流大模型的训练库。它的训练语料里相关资料更多更充足,能更贴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内容,让整个过程显得更有“说服力”和“沉浸感”。“其中,DeepSeek与其他大模型最大的不同,是把思考过程全方位地展现了出来,让人产生信任感。”
“我发现,如果我对我另一半理想型的要求提供的信息越丰富、越真实,它给我的‘心理画像’就越丰满,越接近我的心之所愿。”用户小洁告诉记者,“AI算命”精准还要归结于采集用户信息问题,由采集到的数据,能得到用户“心理画像”。
此外,河南财政金融学院心理学专业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徐爽表示,经过训练的AI大模型产品精通“模糊的艺术”,能够输出看似个性化,但实际“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内容,让人们自行对号入座。而这样给出足够模糊且普适性强的描述,让人们自行对号入座正是心理学中著名的“巴纳姆效应”。
“而大众如此信奉人工智能,‘效用层叠’效应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徐爽说,“效用层叠”是指当某个信息或事件被广泛传播时,人们倾向于相信其真实性,并随着信息的不断传播和重复,信念会进一步强化。
“以前是‘转发锦鲤’,现在是‘调戏AI’——我们拜的不是神,是赛博安慰剂。”不少网友表示,“AI算命”的火爆,反映出当代人普遍存在的焦虑情绪。面对生活中的种种不确定性,大家都渴望找到一种快速、便捷的方式来缓解压力,而“AI算命”恰好满足了这种需求。
“我希望通过算命获得的模糊解释,可以将责任转移给‘命运’,从而减轻作出重要决定时的焦虑感,将失败归因于‘命中注定’。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下,算命APP经常可以成为我焦虑的出口。”在一家国企上班的打工族小可说道。
在AI的陪伴下携手共进
人工智能诞生的根本目的,是凭借技术提升用户的生产效率。在当下的人工智能时代,了解算法的运行机制,培养大众的独立思考能力,增强大众的辨别力,已成为当务之急。
“通过算法去预测未来事件是不可能的。当前主流的人工智能系统,无论是深度学习还是其他机器学习算法,都依赖于从大量数据中发现模式和规律。也就是说,从诗词歌赋、科学定理,到菜谱攻略,AI大模型的强大源于其‘吃透’了人类已有的知识库,然后给出怎么解释都正确的答案。”陈世名解释,AI擅长的是识别数据中的相关性,而非建立真正的因果关系,需要投喂相关语料才能回答人们的各种问题。
在河南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教授周毅看来,广泛开展AI科普工作,详细剖析生成式AI的运作逻辑,向大众清晰揭示其中潜藏的算法偏见、虚假信息等风险是有必要的。“只有让大众深入了解AI的内在机制与潜在问题,才能让他们在接触和使用AI的过程中,保持理性与警觉。”
周毅建议,还需着力打造全面、科学的传播阵地。比如,媒体在报道人工智能时,应更加丰富多元,不仅要展现AI的优势与成就,更要如实呈现其存在的不足之处。只有这样,大众才能全面、客观地认识AI。
而对用户而言,徐爽则建议,应理性看待“AI算命”的结果:“可以此为契机,开始自我觉察和反思,也可以不断自我成长,突破现状,朝着更健康的生活前进。不要轻信‘AI算命’及其化解方式而忽略了主观努力。”
而对于AI的使用,西南政法大学教授程德安表示,未来发展需在提升技术指标的同时,建立严格的伦理审查机制(如动态知情同意系统)和跨学科验证流程等。在他看来,AI生成的内容只是概率预测,并非事实,应对生活无常,终究要靠人类自身的判断力。
记者 陶然 文/图
《郑州晚报》版面截图
编辑:陶莎
统筹:曹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