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二四年度 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揭晓
四川资阳濛溪河遗址群、安徽淮南武王墩一号墓等入选
新华社北京4月24日电 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4日在京揭晓。四川资阳濛溪河遗址群、浙江仙居下汤遗址、甘肃临洮寺洼遗址、西藏康马玛不错遗址、湖北黄陂盘龙城遗址、陕西宝鸡周原遗址、北京房山琉璃河遗址、安徽淮南武王墩一号墓、云南晋宁河泊所遗址、新疆喀什莫尔寺遗址入选。
宣布入选结果的国家文物局副局长乔云飞表示,入选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项目,是过去一年田野考古工作的突出代表,涵盖了人类起源、中华文明起源形成与早期发展过程、夏商周考古、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佛教考古等多个领域,进一步实证中华文明突出特性。
乔云飞说,过去一年,国家文物局批复实施1740项考古发掘项目,18个“考古中国”在研项目统筹推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五阶段即将结项,夏商文明研究工程正式启动,考古工作影响力持续提升。
四川资阳濛溪河遗址群考古发掘现场
浙江仙居下汤遗址航拍图,遗址上方已修建保护棚
甘肃临洮寺洼遗址出土的陶器
西藏康马玛不错遗址出土的第二期遗物
云南晋宁河泊所遗址出土的封泥
湖北黄陂盘龙城遗址杨家湾M17出土的金片绿松石镶嵌饰
陕西宝鸡周原遗址照片
北京房山琉璃河遗址出土的作册奂青铜器组合及其铭文
安徽淮南武王墩一号墓出土的铜器
新疆喀什莫尔寺遗址远景
推出210余项文旅优惠活动和措施
古都郑州,五一邀你来赴“芳菲”之约
五一假期即将到来,记者昨日从2025年全国文化和旅游消费促进活动启动仪式上了解到,为全面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开展文旅促消费的工作要求,郑州市以“见‘郑’芳菲季”为主题,策划推出210余项文旅优惠活动和措施,诚邀各地游客解锁古都新韵,体验中原文化的澎湃活力。
画卷中原 郑州有“画”
据记者了解,五一假期,郑州市围绕“天地之中、黄帝故里、功夫郑州”的城市品牌,推出了9条主题精品旅游线路,打造了6条沿黄旅游线路和2条黄河滩地生态游线路,开展沿黄生态廊道徒步挑战赛,带领市民感受(嵩)山(黄)河壮美。
在城市美学新地标——郑州记忆·1952油化厂、商都阜民里、中铁·泰和里等旅游休闲街区,将举办朱雀市集、MSR国际时装周、火车公园音乐节等活动,展示城市更新的青春活力。5月底前陆续举办全民汽车大赛、足球中超联赛、王者荣耀KPL春季总决赛等体育赛事,根据赛事项目设计运动文化展示、特色美食品鉴、赛事周边产品和趣味体验,将运动魅力融入文旅消费。
戏韵商都 郑州有“戏”
郑州,是传统戏曲豫剧的历史发源地之一,为创新展示戏曲艺术,相关部门将策划举办河南省少儿戏曲小梅花大赛和豫剧艺术潮流周;为方便乐迷“跟着演唱会去旅行”,有关单位加快审批评估效率,全力保障5月份张惠妹、毛不易、李宗盛等演唱会的举办,唱响城市“夜经济”;为更新游客体验,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全力推出《麦子啊麦子》等4部新剧,全新的剧目,让游客在欣赏光影变幻、回忆往昔岁月的同时,也能感受河南文化的独特魅力。
此外,为把“城市即艺术、艺术即生活”具象化,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打造了“流动的艺术”演出,突破舞台空间限制,在城市公共区域常态化演出精选文艺节目;为满足年轻朋友的喜好,“开心麻花”演艺新空间、河南方言喜剧“喷空剧场”及各类脱口秀节目全城开演,以欢笑为纽带展现中原文化包容创新。
剧有引力,郑州有“剧”
近年来,随着微短剧这一网络视听新形态快速发展,郑州市凭借历史文化深厚、网络文学资源丰富、区内交通便利、取景拍摄条件优越、影视人才资源聚集等诸多优势,成为全国短剧“三大重地”之一。如今,郑州市有微短剧公司820多家、从业人员3万余人,2024年吸引了1500多个剧组来郑拍摄,3194部微短剧上线播出、203部登上全国微短剧热力榜、市场规模达23亿元。
为让更多人通过微短剧“看见郑州、读懂郑州、爱上郑州”,目前全市正在开展“文脉千年·剧说郑州”微短剧剧本征集活动,突出“少林功夫、天下黄河、黄帝故里、漫步商都、幻乐之城”等文旅IP,挖掘微短剧“一部剧带火一座城、一行业、一产品”的综合价值,对符合条件的剧目,最高将给予一次性50万元的奖补。
味觉江湖,郑州有“味”
从胡辣汤到烩面,从老味道到新滋味……当前,郑州拥有着167个非遗美食项目,每一项传承都代表着一味人间烟火。5月份,全市将开展2025“非遗·寻味郑州”美食评选暨城市美食文化推广活动,制作、发布《郑州非遗美食地图》,让市民游客“跟着非遗美食游郑州”,市内各区辅以各类主题创意市集与Live演出,让烟火气、新潮感碰撞、融合,为游客呈献有滋有味、好吃好玩的郑州。
礼遇匠心,郑州有“礼”
2024年,河南博物院文创收入突破5000万元,得益于《加快推进文旅文创高质量发展实施细则》的出台,郑州市以文创为媒,将中原文化、商都文化、郑州元素浓缩为可赏、可带、可传的生活美学,从“商鼎盲盒”“唐宫夜宴”“功夫郑州”等文创爆品,到“行走河南”地标冰箱贴、“豫见郑州”手绘明信片等文创潮品,打造了“左手文化、右手潮流”的郑州新名片,吸引各地游客前来,珍藏这份中原雅韵。
此外,据记者了解,为让在郑市民游客享受到满满的实惠,五一期间,部分景区实行门票免费或半价优惠,主要A级景区已经推出了预售票、套票、年票等优惠活动,旅游星级饭店、民宿推出了早鸟套餐、自助餐、儿童套餐打折等让利活动。“五一购物节”“五一潮购计划”“五一嘉年华”等“嗨购郑州”活动同步举行,正弘城、丹尼斯、王府井等20多家商场开展满减、抽奖等多重活动,助力郑州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
芳菲已至,“郑”等君来。在这个五一,郑州将以千年文化为底色,以创新体验为笔触,绘就一幅“有画、有戏、有剧、有味、有礼”的文旅长卷。让我们相约商都,漫步山河之画、共赏戏剧之美、品味非遗之韵、收藏匠心之作。有功夫,来郑州!在这个五一,古都郑州,静待全国各地游客前来。
记者 李居正/文 马健 徐宗福/图
五一到郑州博物馆看镇馆之宝
大海寺菩萨石造像被誉为东方“维纳斯”
郑州博物馆珍藏的千年瑰宝,承载着中原大地的文明密码。战国时期的兽纹长颈铜壶以精湛工艺惊艳世人——壶身蟠螭纹交错,兽首衔环栩栩如生,既是青铜时代的礼器典范,亦映射诸侯争霸的纷繁历史;而唐代大海寺菩萨石造像则展现盛唐气象,菩萨宝冠璎珞、面容丰润慈祥,衣袂流转间尽显佛教艺术的圆融之美……五一假期,快来带上家人一起欣赏这些珍品文物吧!
兽纹长颈铜壶
郑州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之一的汉代兽纹长颈铜壶,形体雅致,制作精细;纹饰层次分明,灵动细腻,为汉代青铜艺术珍品。
纹饰中以四神纹为主体,辅以羽人、龙凤、神兽等元素,构成了一幅气势恢宏的汉代神话图景。“四神”指的是青龙、白虎、朱雀、玄武这四种具有方位意义的灵异神兽,分别代表了东、西、南、北四方及四季,是汉代人极为崇拜的神物,被赋予吉祥祥瑞和引导灵魂升仙的寓意。
这件长颈铜壶纹饰精美,内涵丰富,制作精工,充分展示了汉代工匠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不仅是汉代青铜艺术的典范,更是研究当时社会信仰、工艺技术与审美观念的重要实物资料。
苏轼书《醉翁亭记》刻石
郑州博物馆收藏的清代《醉翁亭记》刻石,母本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苏轼综合运用楷、行、草多种书体写就,楷书浑厚凝重,行、草飘逸奔放,全文恣意洒脱如行云流水。可谓文章锦绣、书法隽逸,刻石雕琢精湛,保存全整,诗、书、文绝妙超群,是当之无愧的“三绝碑”。
此套碑刻共24方,其中13方为苏轼书写的欧阳修《醉翁亭记》正文;5方为苏轼记述此次书写缘由、时间及落款的尾跋;另有6方为赵孟頫、宋广、沈周等人的题跋。青石质地,每方横宽60~90厘米不等,纵高40厘米,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刻石。
佚名菩萨石造像
唐代佚名菩萨石造像体态婀娜、丰腴优美,妖娆而不轻浮,显现出了唐代社会开放自信、雍容大气的审美雅趣。因其造型优美弯曲的程度及丰满圆润的肌质感,颇似古希腊雕像“维纳斯”女神,因而有东方“维纳斯”的称誉,表现出极高的艺术造诣。
该造像于1976年在荥阳大海寺遗址出土,残高130厘米,通宽50.5厘米。这尊菩萨石造像虽残缺,但躯体部分完整,雕工精湛。造像单体圆雕,整体呈“S”形,是唐代“中国式菩萨”曼妙体态的集中体现。披发垂肩,颈戴珠串璎珞项饰,上身裸袒,至肚脐下,珞腋扎结于胸前,下着罗裙,饰手镯、臂钏等。整体体态饱满,腰肢扭动,特别是腰下的罗裙,通过圆刀法,令人感到其锦缎的柔软质感,衬托出婀娜多姿的健美体态。
唐三彩鱼形花口杯
唐三彩鱼形花口杯,藏于郑州大象陶瓷博物馆。这件三彩鱼形花口杯,高8.5厘米,长13.5厘米,分体模制,合模而成。杯身整体作鱼形头顶六瓣花口,口沿外敞,杯身鱼形,上翘的尾鳍是为杯柄,匠心独运。里外满釉,绿彩为基调,白、褐彩等相间点缀,风格素雅,不同于常见唐三彩器的斑斓绚丽。整器造型饱满圆润,生动盎然,引人入胜,颇具异域风情。
在唐朝众多的鱼类中,有一种鱼最为特殊,它备受唐室尊崇,不能被食用,这种鱼就是鲤鱼。鲤鱼的“鲤”与唐朝王室的“李” 姓谐音,更是备受皇室关爱,被李唐王室视为兴盛祥瑞之物,鲤鱼在此朝代地位达到高峰。李唐王朝为了保护鲤鱼,曾两次下令禁止捕杀鲤鱼;为了避讳,唐王室尊称鲤鱼为“赤鯶公”,鲤鱼的身份由此变成了唐王室的圣物。
浮雕人物石棺
1974年郑州开元寺出土。北宋开宝九年浮雕人物石棺,雕刻技艺精湛、形象细腻生动,纪年明确,内容丰富,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石棺整体呈前高后低倾斜状,由棺盖、棺身、棺基座三部分组成。前端通高106厘米、后端通高92厘米。棺盖为半圆七棱形,前后出檐,檐上金彩装饰,顶面主体线刻缠枝牡丹花卉纹,花朵饱满,线条舒展流畅。棺盖正中楷书题记“唯大宋开宝九年岁次丙子正月庚寅十一日戊寅制造毕工。施主预超妻王氏……”48字,其中有“匠人鱼继永”“大宋开宝九年”等字样,由此可确定石棺准确的雕造年代。
石棺内虽没发现金棺银椁及舍利子,但其本身就是宋代佛教石刻造像艺术的杰出作品,为相关研究提供了实物证据,也是探寻郑州文化根脉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
郑州博物馆供稿 本报记者 左丽慧 整理
42种图书入选2024年度
“中国好书” 五一在家品书香
在中宣部指导下,由中国图书评论学会组织评选的2024年度“中国好书”日前揭晓,共有42种图书入选。其中,年度荣誉图书2种,主题出版类8种,人文社科类9种,文学艺术类9种,科普生活类3种,少儿类11种。另有20种图书入围2024年度“中国好书”。五一假期,不知道去哪里、不想人挤人的小伙伴,不妨挑一本书,感受书香的魅力!一起看看有哪些书吧。
年度荣誉图书为:《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纲要》(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第二卷(中国青年出版社)。
主题出版类图书为:《习近平引用诗词释读》(本书编写组编著,人民文学出版社),《小平小道》(朱虹著,三环出版社、江西教育出版社),《同怀:鲁迅与中国共产党人》(阎晶明著,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现代化的中国选择》(李君如著,北京人民出版社),《北京1949》(刘金田著,安徽人民出版社),《共和国之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诞生记》(李春华著,吉林人民出版社),《为国铸盾:中国原子弹之路》(荣正通著,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村超”的乐子、路子与日子》(罗羽著,贵州民族出版社)。
人文社科类图书为:《中国文化之美》(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编,中信出版社),《中华文明的形成》(韩建业著,文物出版社),《良渚:撞击与熔合的文明结晶》(李新伟著,上海古籍出版社),《满世界寻找敦煌》(荣新江著,中华书局),《风起云飞扬:钱乘旦讲大国崛起》(钱乘旦著,北京大学出版社),《漫谈治史》(金冲及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家国记忆:一对五十年代大学生的时代背影》(陈青法、方灵兰著,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共和国100个经典民生设计》(林晶晶著,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艺文北京丛书》(全四册)(安平秋主编,文津出版社)。
文学艺术类图书为:《空城纪》(邱华栋著,译林出版社),《亲爱的人们》(马金莲著,湖南文艺出版社),《大象》(杨志军著,云南教育出版社、新星出版社),《去老万玉家》(张炜著,人民文学出版社),《寻找甘宇》(卢一萍、赵郭明著,四川人民出版社),《我的母亲做保洁》(张小满著,光启书局),《形理两全:宋画中的鸟类》(陈水华著,浙江古籍出版社),《故色中华·中国色彩十二题》(陈彦青著,山东美术出版社),《粤食记》(三生三笑著,起点中文网、花城出版社)。
科普生活类图书为:《自然而然:曾孝濂自传》(曾孝濂著,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从无穷小到无穷大”丛书(全二册)(郑永春、寒木钓萌著,邓跃、廖朝阳、胡优绘,童趣出版有限公司编,人民邮电出版社),《中国救护:家庭急救指导》(李宗浩主编,中国医学救援协会、人民卫生出版社组织编写,人民卫生出版社)。
少儿类图书为:《世界里的中国》(韩毓海著,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谁在林中歌唱》(张忠诚著,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云朵上的爸爸》(胡继风著,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中国妈妈》(曾维惠著,希望出版社),《我的世界》(左昡著,新蕾出版社),《珊瑚在歌唱》(王棵著,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苹果花开》(刘华著,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重返白垩纪》(李东华著,春风文艺出版社),《妈妈的剪影》(弯弯、刘雪纯文图,中国和平出版社),《木拉提爷爷,你去哪儿?》(唐亚明文、周翔图,明天出版社)《中华民族一家亲:童谣绘本》(全三册)(教育部民族教育司组编,人民教育出版社)。
其他入围图书为:《发展与超越: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问题与战略路径》(刘元春、丁晓钦著,中信出版社),《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董保存等著,春风文艺出版社),《遵义三日》(胡松涛著,贵州人民出版社),《命运之旗:新时代理论创新与新征程使命任务》(王均伟著,浙江教育出版社),《重构关系:数字社交的本质》(邱泽奇著,北京大学出版社),《符号时代:信仰与早期中国》(王仁湘著,巴蜀书社),《文明:中西交流三千年》(张国刚著,大有书局),《有书香的地方:中国全民阅读纪事》(聂震宁著,安徽教育出版社),《生活中的情绪心理学:来自内心深处的福流》(彭凯平著,清华大学出版社),《不舍昼夜》(王十月著,花城出版社),《云落》(张楚著,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大成昆》(陈果著,天地出版社),《雪线上的奔布拉:我给孔繁森当翻译》(阿旺曲尼著,山东教育出版社、西藏人民出版社),《强国记:中国知识产权的力量》(徐剑、李玉梅著,海燕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文明的积淀:中国古代科技》(孙小淳著,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触手可及的未来科技:科学家与科幻作家的跨时空碰撞》(CC讲坛主编,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方一禾,快跑》(祁智著,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绣虎少年》(汤素兰著,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听见光》(舒辉波著,晨光出版社),《从前有个金箍棒》(午夏著、蓝雯轩绘,中信出版社)。
《为国铸盾:中国原子弹之路》
作者:荣正通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24年06月
本书回顾了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攻关之路,反映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在中国国力薄弱,工业基础、科技基础几乎空白,科技人员非常短缺的条件下,钱三强、朱光亚、邓稼先等老一辈科学家、科技工作者在原子弹科研攻关时的感人故事。
《中国文化之美》
作者: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中信出版社2024年08月
中国文化之美,流淌在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艺术表现与日常生活中。本书由美在精神、美在艺境、美与生活三部分组成,选取引人驻足的13个坐标,图文并茂地呈现中华大地上镌刻的文化与大美。
《满世界寻找敦煌》
作者:荣新江
中华书局2024年05月
作者首次全面梳理自己40年来满世界寻找敦煌文献的经历,其中记述了很多鲜为人知的故事,有寻找的艰辛,有收获的喜悦,也有不少独到的心得与感悟。本书不仅是一份一流学者的学术成长记录,也是国际敦煌学学术史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
《空城纪》
作者:邱华栋
江苏译林出版社2024年07月
《空城纪》是作家邱华栋以6年时间完成的最新长篇历史小说。作品以诗意语言和绚烂想象回到渺远的西部世界,重寻龟兹、尼雅、楼兰、敦煌等西域古城的历史传奇,叙写6座古城废墟遗址的故事。
《去老万玉家》
作者:张炜
人民文学出版社2024年03月
此书写了大变局将临的19世纪末:从广州同文馆回半岛探亲的青年舒莞屏,回程突遇风暴,借轮船延误之期完成恩师重托,前往声名远扬的万玉大营,由此开启步步惊心之旅。从热血沸腾的崇拜到摧肝裂胆的悲绝,从无法抗拒的诱惑到深冤凝结的仇雠,九死一生,舒莞屏最终冲出魔窟罗网。
《自然而然 曾孝濂自传》
作者:曾孝濂
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24年07月
本书是中国著名生物艺术画家曾孝濂先生亲自撰写的目前唯一自传。本书详实记述了作者在各个历史阶段在科学画、博物画、邮票设计及彩墨生态绘画等领域的探索历程与人生感悟,展现了一位始终以画笔回应时代召唤的杰出科学艺术家勤奋卓绝、精益求精、锐意进取的工匠精神、科学精神与责任担当。
《世界里的中国》
作者:韩毓海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25年02月
本书巧妙地将生动笔触运用于宏大叙事,从世界视角切入,从中华文明讲起,梳理了中华文明、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大逻辑。在力图阐释中华文明特点、中华民族特质的同时,凸显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
《谁在林中歌唱》
作者:张忠诚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25年02月
继“东北抗联三部曲”之后,作家张忠诚新近推出了同样以东北抗联艰苦卓绝战斗生活为背景的儿童小说《谁在林中歌唱》。作者以“歌唱”为线索,借主人公少年小德子的视野进入东北抗联生活,凸显了艺术带给人民的鼓舞力量,揭示其为流血牺牲、艰苦鏖战的中华民族提供的强大精神支撑,从而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记者 叶霖
编辑:陶莎
统筹:曹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