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我被单位推荐参加集团军新闻报道骨干集训,同年8月,借调到旅宣传科担任新闻报道员。那些日子,是我军旅生涯中最难忘的时光,也是我人生中最宝贵的一段经历,为我后来从事新闻报道工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据旅里的老人说,我们旅已经有很多年没有在《解放军报》上过像样的稿子了。为了改变这一窘境,宣传科一直在物色有文化知识,能写新闻稿件的战士。我在连队的时候,曾在《解放军报》和原济南军区《前卫报》发表过几篇新闻稿,领导发现后,感觉我就是那个能改变旅队新闻工作窘境的人,就这样,我被调到机关成为了新闻报道员。
宣传科专门给我提供了一间创作室,为我创造了很好的工作条件。主任找我谈话时说,只要有利于搞新闻,所有需求都优先保障,一位正团职领导对我这个列兵如此重视,使我既感到光荣又有些压力。之后的那段日子,我每天到处了解新闻线索,或到基层采访先进典型,或在办公室创作稿件。写好稿子之后,送保密部门审批,投送给媒体。等待稿子发表的那段时间,是最煎熬的日子,一般稿子投递出去两天后,我就开始每天翻阅报纸,查看有没有上稿,开始的几个月,稿子大多数都石沉大海,我心里的压力可想而知。
后来,我决定换一种思路写稿、投稿,先是瞄准驻地省市日报练习写作,然后再向军队报纸投稿。我找来了《河南日报》对刊登军队新闻的版面进行认真研究。有了方向后,我写了几篇双拥工作和国防教育方面的稿子投给报社,竟然有一半的稿件刊登了出来。尝到甜头的我才明白,投稿要研究报纸的版面和栏目要求,不能盲目写随便投。
为了提升业务能力,我一边学习新闻知识一边采写新闻稿件。功夫不负有心人,很快,我的一些稿件陆续登上了《解放军报》的版面。在研究报纸的过程中,我发现《解放军报》非常喜欢刊登深度报道、现场报道,而且这类稿子往往能占据版面的重要位置。经过深入采访和思考,我采写的《张泽建与他的朋友》在《解放军报》发表。稿子越写越多,经验越来越丰富。2013年、2014年,连续两年我因工作突出荣立了三等功,再后来入了党,光荣实现了提干的愿望,可以说是部队培养了我,新闻报道成就了我。
2018年,我从军校毕业之后,分配到某旅任职,在连队任职排长期间由于经常发表稿件,旅里对我寄予厚望,重点培养。2019年、2020年我被选送到《解放军报》学习,在《解放军报》学习的那段日子,使我新闻专业知识水平得到质的飞跃,为我深耕新闻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报社老师的教导下,我真正入门了新闻报道行业。平时除了写新闻稿外,我还撰写了一些红色经典小说书评“恢弘磅礴的黄河故事——读李凖的《黄河东流去》”“艺术塑造鲁北抗战英雄群像——长篇小说《大刀记》”等一系列作品在《解放军报》发表。
2020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我得到这个消息后,及时向单位了解新闻线索,积极挖掘单位“冰雕连”感人故事,并在《解放军报》发表了相关稿件,首次向全社会讲述了“冰雕连”的光荣历史。2020年12月,我从《解放军报》学习回来后,在旅政治工作部负责新闻报道工作,开启了纸媒、央视新闻一肩挑的日子,经常一个人挑灯夜战,琢磨新闻线索,撰写央视新闻脚本,推敲纸媒文字。凭借在新闻写作方面的努力,我撰写的新闻报道、文学作品不仅在军内报刊发表,还在地方中央级媒体刊发,采写的“冰雕连”先进事迹《“冰雕连”:传承先辈精神,矢志奋进强军》《“冰雕连”:誓死完成任务,续写英雄赞歌》《“冰雕连”:跨越千里,追寻英雄足迹》等报道在中央电视台《CCTV—7》军事频道播出,使“冰雕连”精神在军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由于新闻宣传工作突出,被集团军表彰为“新闻舆论工作先进个人”。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十多年过去了,我从普通战士成长为军队干部,这些“笔尖上的岁月”不仅是我个人成长的记录,更是时间的见证。至今,我一直对从事新闻工作的那些日子念念不忘,总会不由自主地想起以前伏案写作的日子,那些深夜精心改稿的时光,都将成为我生命中最珍贵的回忆。身为部队新闻工作的一员,我有义务将战友们那些感人瞬间,用相机、用文字记录下来,我有责任起到报道事实、宣扬典型、传播正能量的作用。
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稿来稿去”的岁月中,时间在指尖流淌,才思在笔尖绽放,收获在报刊展露。我深刻明白了青春由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的涵义,每一名军人都曾拥有过火热的青春,这不仅是人生最活力的宝贵阶段,也是最能创造奇迹的奋斗阶段。
宗旭阳
编辑:陶莎
统筹:曹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