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掺杂着泥土,诉说岁月流逝,精雕细琢的每一笔描刻,都留下了中原文化最重要的注脚。5月24日,记者来到位于黄河之畔的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见到了正聚精会神“打磨”手中泥土的非遗传承人张慧。
张慧是2023年度河南省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河南省非遗项目黄河澄泥砚第六代传承人。她的作品以黄河澄泥为原材料,曾荣获河南省民间文艺最高奖金鼎奖、黄河杯旅游纪念品设计大赛一等奖等奖项。在她身上,可以看到非遗匠人们“择一事,终一生”的执着信念,以最纯净的赤子之心保护并传承非遗文化。
河南省非遗项目黄河澄泥砚第六代传承人张慧
炉火淬炼终成优质澄泥砚
张慧取出一块黄河澄泥,像揉面一样使劲搓揉,再反复捶打。待泥料成型后,她又拿出特制的刻刀,全神贯注地雕刻着。从小就与泥巴为伴的她,对于澄泥艺术有着独特的情感。“我特别喜欢泥土的味道,咱们吃的东西都是从泥里面长出来的,泥应该是最接地气、最有灵气的东西。”张慧说道,“土窑烧制是澄泥砚制作最重要的技艺之一,决定着能否呈现出窑变的丰富色彩。提温的过程中,土窑需要一天一夜都处于工作状态,人在窑边守着,10分钟续一次煤。”张慧说,尤其到了盛夏,窑口热浪滚滚,她稍一靠近,就感觉呼吸都不顺畅了,“夏天浑身上下都湿透,但是你又不能远离窑口。每次看到澄泥砚出窑的那一瞬间,都很有成就感”。
在展示馆中,摆放着一方方经特殊炉火烧炼而成的砚台,这便是黄河澄泥砚了。黄河澄泥砚以黄河中下游沉积多年的澄泥为原料,制作流程十分繁琐,从选泥到成品共有几十道主要工序,成品既有实用价值又有收藏价值,备受文人墨客的青睐。
黄河澄泥砚兴于唐、盛于宋,明代达到炉火纯青,跻身于中国四大名砚之中。澄泥砚所选题材和造型多为脍炙人口的民间传统吉祥图形,蕴含着丰富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等内容,成为文人墨客案头集实用和装饰为一体的文房四宝。2007年黄河澄泥砚入选第一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热爱和坚守可抵传承万难
谈到为什么选择坚守非遗文化传承,张慧认为是父母对非遗事业的坚守启发了她,对黄河澄泥砚的热爱在激励着她。“我的父母为了复原失传已久的黄河澄泥砚,他们从自身擅长的砖雕工艺转到陶砚烧制。拜师、查史、研究、尝试,3年的夜以继日,131次的实验,终于在1991年让黄河澄泥砚重获新生。我在耳濡目染下长大,对黄河澄泥砚有天然的亲切感,也明白这条路很不容易,需要有坐冷板凳的决心。”张慧还有个标签是“澄泥砚家的姑娘”,她一开始并不想继续与澄泥砚打交道,但父母付出的许多心血和非遗中蕴含的传统文化之美让她坚守在黄河澄泥砚发展的道路上。
虽然从小到大泥巴是最好的玩伴,在耳濡目染中学习黄河澄泥砚的制作方法,但张慧也在“上岗”之初经历了7年的勤学苦练。
大学毕业后,张慧跟着母亲在黄河边的窑洞工作室里创作。因为工作室离市区很远,张慧每周只能回市区一次。张慧每天要做的雕刻,重复且枯燥,不能时常看到城市的繁华,享受生活的便利。“我经常质疑自己的初心,为什么要每天这么枯燥,为什么和别人不一样,过得轻松一点。我曾无数次想过放弃。”在无数个辗转难眠的夜晚,张慧也会质疑自己作的决定。但回想起父母创下黄河澄泥砚这份基业的艰难,手艺人本就要甘坐冷板凳,使命在肩,必须做好文化传承工作,张慧手里的刻刀,放下又拿起。
“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老手艺,为啥没人继承?说到底是太苦。”这苦,有外在生活条件的艰苦,也有心理情绪得不到释放的心酸。窑洞自然环境适合制作澄泥砚,但是夏天寒气比较大,张慧也经常生病,出现睡眠问题,更难受的是心境要始终如一,非遗制作切记浮躁,因此心理情绪也非常重要。“但正是这段困苦的时光,让我明白,只要沉下心投入,非遗传承会得到回报,文化之美会吸引更多的人。我也爱上了这份事业,并深以为傲。”
张慧手把手地教研学游的学生制作黄河澄泥砚
创新之水让非遗“活”起来
文化因赓续而繁荣兴盛,传统因创新而历久弥新。黄河澄泥砚须得坚持传统雕刻技术和烧制手法,还原非遗最朴素的美,但非遗也要加强创新,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赋予其不同的魅力。
“在制作黄河澄泥砚时,我们选取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河南文化符号,例如黄河、龙门石窟、青铜大鼎、仰韶彩陶、安阳甲骨、唐三彩等。”张慧介绍说,在提炼艺术元素的过程中,他们经常从河南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中寻找灵感。
如今,张慧在黄河澄泥砚制作技艺的基础上已经做了许多创新,不仅窑变色彩更加丰富,也在作品中融入了河南元素,将郑州的地标性建筑二七纪念塔、黄河铁路大桥、少林禅宗祖师达摩等融入黄河澄泥砚的制作之中,让更多的人看到黄河澄泥砚技艺的同时,也展示了河南厚重的文化底蕴。
非遗的意义不仅在于置于博物馆中让大众欣赏优秀文化,更重要的是“为有源头活水来”。让非遗真正“活”起来,就是让非遗产品真正走进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
张慧将澄泥艺术带进社区、学校、企业、机关单位,每年积极进行非遗展演展示活动,开展近百场公益培训,让他们近距离感受非遗魅力,体会制作过程。她还与郑州工程技术学院开展校企合作,培养青年非遗人才。她创立文创“柒炁”品牌,定期开展“无声世界让陶艺更精彩”公益培训活动。“希望通过新的形式,让传统技艺融入年轻人的生活中,让更多的年轻人感受到澄泥砚的魅力,加入到传承的队伍中来。”张慧说。
每一件作品都是人格的再现,不断变幻的艺术形态,源于矢志不渝的艺术追求,一次人生的选择,穿越几十年的重量,一个又一个成果,那是岁月给予的成长贺礼。张慧以青春之力传承千年非遗艺术,唤醒文化艺术之美,诠释了文化匠人“热爱、初心、坚守”的使命担当。
记者 杨柳 文/图
《郑州晚报》版面截图
郑州晚报改版22周年——我的成长故事
郑在城长 | 年轻郑之澄泥砚家的姑娘张慧: 在非遗传承与创新中绽放青春
郑在城长 | 年轻郑之郑州大学物理学院“灵眸”团队:强国有我 青年学子逐梦科创浪潮
郑在城长 | 年轻郑之中原传统编发技艺非遗传承人吕春燕: “指尖上的舞蹈”编织多彩创富梦
编辑:朱琳
统筹:闫佳佳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