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多年前,古丝绸之路上驼铃阵阵,商旅不绝于途。
如今,铁路的汽笛声代替了昔日悠扬的驼铃,唤醒了这条贯通亚欧的贸易“黄金通道”。
线路从无到有,运力从少到多,经过10余年的发展,中欧班列(郑州)架起了内陆地区与欧洲各国互通有无、互利互惠的桥梁。截至目前,中欧班列(郑州)已累计开行超8400列,通达欧洲40个国家140个城市。而在飞驰的“黄金列车”背后,是无数铁路人的默默坚守。
“压钩,好,车钩连接良好。”5月26日,在国铁集团郑州局集装箱中心站,中欧班列(郑州)调车司机芦长青手比口呼,正在进行中欧班列(郑州)发车前的准备工作。
做好万里接力赛的“第一棒”
37岁的芦长青是国铁集团郑州局郑州机务段的一名火车司机。已经有15年驾龄的他是中欧班列(郑州)牵引司机队伍的优秀代表。
芦长青
芦长青告诉记者,如果把中欧班列比作万里征途的接力赛,他负责的专调机车任务,可以说是万里接力赛的“第一棒”。日常工作中,他的主要任务就是驾驶着火车,将一个个装载完毕的集装箱按计划依次进行编组、解体,把编排好的车体拉进站内等待发车。
“通过10多年的发展,中欧班列开行不断加密。为了保证发车频率,前期准备工作更要细致百倍,我决不能掉以轻心,必须确保班列准点、安全开行。”芦长青说。
“机车走行部(支承机车上部结构运行于钢轨上牵引列车运行的基本部件)状态和机械间零部件,都要逐一检查。”芦长青向记者介绍着,手里的工作却没有停下来。进入夏季,天气燥热,长时间待在狭小、闷热的内燃机车机械间,芦长青的后背已经被汗水印湿了一大片。
记者了解到,机车的机械间检查是发车作业前最为繁杂的工作之一。机械间内布满了各种电器设备和机械设备,没有扎实的业务基础,很难及时发现各种设备的运行状态是否良好。已经练这个过程数以万次的芦长青并没有放松警惕。他熟练地穿梭在机车部件间,虽然显得十分轻松,却格外认真仔细。“要听这个出风声顺不顺、弹簧灵不灵,还要看每个开关每个螺丝,轴温油温都要反复确认。”芦长青目不转睛盯着手电的方向。
团队“传帮带”,跟着中欧班列一起快速成长
倾囊相授,授之以渔。采访中,芦长青讲起了他的师父安春磊。他说,安春磊作为郑州机务段的“金牌司机”,有着丰富的工作经历和高超的机车操纵经验,不仅是首趟中欧班列(郑州)的牵引司机,还是多条新开通运营高铁线路的首发动车组司机。在师父言传身教的带动下,芦长青紧跟安春磊步伐,很快成长为岗位中的“中坚力量”。受到师父激励和鼓舞的芦长青,积极向师父看齐靠拢,并于2020年考上调车司机,传承师父安春磊的精神使命,牵引着中欧班列赓续前行,并像师父安春磊一样,成为中欧班列(郑州)司机队伍的“种子选手”。
郑州铁路口岸、中铁联集郑州中心站,中欧班列从这里驶向世界各地
多年来,芦长青从开始的“拜师学艺”,到如今开始“传帮带”,从调车副司机到调车司机……中欧班列这一条无形的纽带将多位铁路人联接在一起。他们不仅是同事,亦是搭档,跟着中欧班列一起快速成长。
见证着郑州不断吸引世界的目光
10多年间,芦长青牵引着中欧班列(郑州)在“一带一路”专用线上往返奔波,不分昼夜地在密如织网的股道间“穿针引线”,源源不断地将货物运输至沿线国家。“中欧班列是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桥梁,高效保证一列列整装待发的中欧班列准点发车,是我们的使命,也是责任。”
中欧班列(郑州)开行以来,始终致力于推动“一带一路”经济带发展,努力构建连接我国中部地区与亚欧大陆的物流通道。芦长青告诉记者,如今,郑州凭借中欧班列等平台,城市开放、包容、共赢的特色不断吸引着世界的目光,作为中欧班列(郑州)发展的参与者和见证者,每次看到中欧班列(郑州)拉着货物驶向世界,他就感到无比自豪。
“从最初的每周一班,到如今最多每天三班,我的工作虽然变得繁忙了,但是感觉岗位的价值更加突出。”芦长青说。
“让更多的‘中国制造’ 从郑州走向世界”
这几年,芦长青亲眼见证中欧班列(郑州)一年比一年“火”。他说,郑州有了中欧班列后,进境粮食、汽车整车进口等多个功能性口岸得以落地,来自欧洲、中亚、俄罗斯等地的各类进口商品种类也越来越丰富。与此同时,得益于铁路运输的便捷性,中欧班列(郑州)的集货范围越来越广,货源十分充足,带动了更多“郑州造”“中国造”产品走出去,不断推动运贸产联动发展,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强引擎”。
目前,中欧班列(郑州)承运货物品类已拓展到包括机械设备、汽车整车及零配件、机电产品、粮食、食品、服装鞋帽、电子产品、纺织品、水果等大类在内的上万种产品,服务进出口企业超1.2万家。运的产品越来越多,班列产业带动力日益增强。加快推进中欧班列郑州集结中心、郑州航空港新国际陆港项目建设……一系列动作紧锣密鼓,中欧班列(郑州)不断拓展着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郑州交通区位优势加速向枢纽经济优势转变,推动中原在与世界携手中更加出彩。
“如今,中欧班列奔向了下一个金色10年,郑州也正迈向更高水平开放。国铁集团郑州局也在不断持续优化运输组织,大力开行中欧班列。我将会守好每一列车,站好每一班岗,全力接好中欧班列‘第一棒’,让更多的‘中国制造’从郑州走向世界!”芦长青自豪地说。
记者 张倩/文 李新华/图
《郑州晚报》版面截图
郑州晚报改版22周年——我的成长故事
郑在城长 | 国际郑之中欧班列(郑州)调车司机芦长青:全力接好中欧班列(郑州)“第一棒”
郑在城长 | 国际郑之中原动力联合创始人兼CEO林杰:始于中原驱动世界,机器人越来越“聪明”
郑在城长 | 国际郑之外籍汽车外饰造型设计师苏珊·苏曼斯:生活中有小确幸 “我喜欢郑州这座城市”
郑在城长 | 国际郑之中法教育交流协会秘书长任树磊:搭建河南文化走向欧洲的“彩虹桥”
编辑:张丹娅
统筹:杨观军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