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申遗十周年特别报道 | 人生里的三条“船” 通往传承之岸
2024-06-21 浏览量:

郑州+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仙女镇仙城北路的“仙女镇文体活动中心”,建筑外表已有年头,内里却“大有乾坤”,这里是扬州非遗博览馆,集合展示了十多位非遗大师的500余件非遗作品,包括金银细工、漆画、漆艺、毛笔、竹木雕刻、玉雕、牙骨雕刻、绒花、古琴、古筝等,其中“江都漆画”是江苏省非遗,“江都金银细工”“扬州毛笔技艺”是国家级非遗。

扬州因水而生,因水而兴,被视为“中国大运河原点城市”,这些展品静态无声,记录的不仅是能工巧匠的精湛技艺,还有大运河孕育的多彩的历史文化。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江都金银细工”的传承人方学斌,自小生活在江都区,有上百件展品在馆内展出。千年运河的流淌,和金银细工的技艺传承是如何紧紧相连的,他与我们娓娓道来。

金银细工作品《大运之舟》.jpg

运河的船,曾是他看世界的眼

《左传》记载:“吴城邗,沟通江淮。”短短7字,记录了两件大事:吴国在邗国城邑的基础上建造新都邑(今扬州);开挖江淮的人工运河——邗沟,这被视为大运河最早开凿的一段。

所以大运河“出生”的公元前486年,也被视为扬州建城史的开端。

运河的历史,也是运河两岸的城市发展史,是运河畔人民生活的故事。

方学斌出生于文化世家,祖父是当地小有名气的文化人,父亲从事金石篆刻艺术,母亲则拥有一手剪纸绝活,从小方学斌便耳濡目染,开启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而他最爱玩的场地是运河船只。“我小时候经常去河边,看那些停在岸边的运输船,我们几个小朋友都喜欢跑上去玩,动不动就被船夫撵下去。”方学斌回忆说。

其实船上没什么好玩的,这是方学斌见世面的窗口,作为当时主要的运输工具,船去过很多他没去过的地方,船夫的三言两语里描绘出的世界“令人羡慕”。

运河在年幼的方学斌心中埋下“看世界通古今”的种子,有朝一日,他也要和船夫一样跟大运河“发生点什么”。

《汴河客舟》展示宋朝官船风格

1975年,高中毕业的方学斌进入江都金属工艺厂学艺。扬州地区的传统金银饰品工艺水平历来很高,他们厂当时承接的都是出口创汇的单子。

“厂里很多师傅是从上海请来的,有很多厉害的高手”。给师傅们打了整整三年下手,方学斌熟悉了金银细工制作的各个环节,开始独立创作了。

1979年他独立设计创作的大型金银摆件《龙凤呈祥》成为电视剧《末代皇帝》的背景道具,1982年至1986年创作设计的金银大摆件《鹿拉凤车》《汴河客舟》《郑和宝船》连续三次获得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

从那时起方学斌的创作渐入高潮,他也对金银细工和运河船只有了更多的认识与理解。

方学斌介绍,《汴河客舟》取材于《清明上河图》中宋朝豪华游览官船形象,在尊重宋代造船法式的基础上运用传统金银细工制作技艺精心制作而成,具有典型的宋代风格,再现了宋朝平底内河纤拉游船的形态。

《大运之舟》集手艺之大成

2008年,江都金银细工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方学斌计划创作一件比较有分量、能体现金银细工的技艺和审美的工艺品。

2014年,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后,方学斌决定制作一艘隋唐风格的龙舟。

龙舟具体的样子没有图片记载。为寻找创作依据,方学斌到多个博物馆查阅资料,走访众多专家,几易其稿才设计成形。

花费六年,长6米、高4米、宽2米的《大运之舟》问世了。龙舟上有亭台楼阁,内设柱廊、门窗,门可开启,窗可转动。

方学斌介绍说:“龙舟主要采用金、银、铜、钢以及其他合金材料,镶嵌珍珠、玛瑙、松石、珊瑚等各种宝石万余粒,用到了弹、錾、雕、镂、镶嵌、掐丝、珐琅等几乎所有的金银细工传统技艺。”

2015年,《大运之舟》获得“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奖金奖,这是中国工艺美术界的最高荣誉。

如今,金银细工技艺也延伸到了越来越多的环境艺术。南京南站、徐州沛县博物馆、豪华酒店大堂等,都有方学斌的作品,金银细工技艺正在被更多人看见。

《大运之舟》前的方学斌.jpg

方学斌: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金银细工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

记者手记

大运河带来扬州的千年繁华,金银细工凝聚智慧的发展传承。

运河和金银细工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运河面临过载驳量日益减少的清冷;现代技术也挤压了传统技艺的生存空间。

但是如今“双遗”都在涅磐重生。这样的重生,不是单纯复古泥古,重返历史现场,更多的是在尊重历史、顺应时代的基础上,注入新的活力,使“双遗”既拥有美丽的“颜”,更拥有传承的“魂”。

扬子晚报记者 成沫

大运河申遗十周年特别报道

大运河申遗十周年特别报道 | 致富头雁 助千年古村奔新生

大运河申遗十周年特别报道 | 百年法鼓 老曲儿奏响运河新音

大运河申遗十周年特别报道 | 我家就在河边住 万千照片拍变迁

大运河申遗十周年特别报道 | 三代生活运河上 如今的船里有“两室一厅”

大运河申遗十周年特别报道 | 从年少到未来 我与大河共徜徉

大运河申遗十周年特别报道 | 人生里的三条“船” 通往传承之岸

大运河申遗十周年特别报道 | 两代餐饮人 六十载运河情

大运河申遗十周年特别报道 | 我家门前流淌着一条“幸福河”

大运河申遗十周年特别报道 | 运河养活了我 也养活了我的儿女

编辑:朱琳

统筹:杨观军

0

相关新闻

    没有感兴趣的新闻,下载客户端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