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申遗十周年特别报道 | 致富头雁 助千年古村奔新生
2024-06-21 浏览量:

郑州+

沙古堆村这一段大运河,被称为北运河。顾名思义,这里已经是京杭大运河的北端。

流淌千年的北运河,在沙古堆村拐了一道弯。当年漕船从此经过时,顺着弯弯的河道,在村北、东、南,绕行半个圆,便有了依依不舍“三望沙古堆”之说。这个浪漫的民间传说,让今人仿佛能与曾在运河上奔忙的古人对话。

80后曹艳红是土生土长的沙古堆村人,大学毕业后曾在北京CBD的广告公司任职,薪酬丰厚。

“我感觉还是离不开运河边的这片土地。”起初是帮助村民在网络平台销售樱桃,2019年曹艳红正式辞职返乡创业。

如今,她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新农人”,开农场、办民宿、搞电商,带着乡亲们一起致富,让这个运河边的千年古村焕发新生机。

qjwb20240621b0002v01b003.jpg

蒙金夜潮,带来甘甜樱桃

一大早8点钟,天已大亮,曹艳红在位于通州区西集镇沙古堆村的“曹女阳光农场”忙碌起来。

新鲜收获的樱桃口感最佳,利用快捷物流,可以迅速送到全国各地的消费者手中。“我们有时候发往广州,还会发往新疆。”而在以前,即便村边就是运河,沙古堆村的樱桃也无法企及遥远的岭南和西北。

沙古堆村所在的西集镇,种植樱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民国时期,大规模种植始于30年前。经北运河和潮白河冲击而成的沙质平原,配合阳光、水汽,为樱桃生长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我们村里人管这种特殊的环境叫做‘蒙金夜潮’,是大运河带给我们的福气。”曹艳红解释,白天光照充足,沙质土壤比较干燥,而到了夜间,河水返潮让土壤又变湿润。樱桃是一种浅根系植物,喜水却不耐涝,这种“蒙金夜潮”的环境,正好造就了沙古堆村樱桃丰腴、甘甜的口感。

5月~6月是樱桃采收季,这两个月的收成,能保证他们整年的基本收益,但曹艳红不满足于此,农场里樱桃树的林下空间也被利用起来,有蔬菜,还有花卉。

树下,还有科钦鸡一家在遛弯。“这种鸡体型较小,适合当宠物饲养。”树木之间还有铁丝网编制的通道,“这是松鼠空中走廊,小松鼠们可以在其中自由奔跑,和小朋友们互动。”曹艳红一一向记者介绍。 

以运河为核,发展多种经营

“农业受天气影响很大。”曹艳红说道,她清楚地记得2019年的5月,一场冰雹导致樱桃颗粒无收。这次打击让曹艳红坚定了创业的方向,要以运河文化为核心,依托农场,发展民宿、旅游等多种经营开发。

临近中午,农场开始准备午餐。“这里有很多传统名吃,我一直想把运河家宴的感觉做出来。”香脆的炸咯吱、鲜美的酱焖鱼、清香的有机蔬菜……都让城里游客垂涎欲滴。

2021年9月20日,北京环球度假区开园。沙古堆村距离园区只有十多分钟车程。曹艳红敏锐地抓住商机,为去往环球度假区的游客提供接送、订票等配套服务。很快,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挤满了她的民宿。

午餐,有包船顺河而来的游客,品尝运河家宴。2022年6月24日,京杭大运河京冀段在沉寂80多年后实现旅游通航,从通州古城一路乘船南下直达河北香河。运河通航,途经沙古堆村,带来新的商机,乘船、游览、采摘、美食,形成产业链式旅游服务。

以运河为纽带,联通世界

在曹艳红的带动下,村里的大娘在厨房施展厨艺、大爷在农场帮忙种植、小媳妇在打理民宿、小伙子负责开车接送游客……村里的民宿从一家变成了多家,原本习惯到城里闯天地的年轻人,都回来了。

闲下来的时候,曹艳红也会跟游客们聊起家族史。到她这一代,曹家已经在沙古堆村延续了九代。

古时,运河两岸风沙成堆,慢慢有中原移民随运河漂泊来此定居,久而久之形成了村落,村史已超过千年。在曹艳红的记忆中,爷爷、父亲都是务农为生,九代人都没有离开沙古堆村,也没有离开运河。

夜深了,忙碌一天的曹艳红准备休息,明天又有新的游客到来。

运河和环球度假区双重旅游特色的加持,在整条京杭大运河沿线也属罕见。曹艳红的农场和民宿接待着来自全国各地和世界各国的游客,“游客来感受属于沙古堆村的北方运河文化,我也会向他们取经,问问大家的乡村民宿和农场是如何运营的。”

有来有往,就像运河一样。只不过,以前运河连接起南北中国,现在运河成了一根纽带,已经能联通全世界。

世代居住在运河边的曹艳红,返乡创业成为乡村致富头雁。李路 孙毅 摄.jpg

曹艳红:

80后,北京通州“曹女阳光农场”主理人

曹艳红一家,在北运河边沙古堆村传承到第九代人 

记者手记

通州,作为现在的北京城市副中心,至今留存着许多运河带来的印迹,沙古堆村便是其中之一。

这次“运河人家”的大型报道,记者深入这个河边古村,来到曹艳红的农场与民宿,看到一个80后,执着于运河文化开发与新农村建设,感慨万千。

在北京这个高速发展的都市,新概念、新潮流层出不穷。但始终有人在脚踏实地,为乡土、为乡亲做事。这份永不过时的情怀和厚重,也许正是运河传承给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

北京晚报记者 孙毅

大运河申遗十周年特别报道

大运河申遗十周年特别报道 | 致富头雁 助千年古村奔新生

大运河申遗十周年特别报道 | 百年法鼓 老曲儿奏响运河新音

大运河申遗十周年特别报道 | 我家就在河边住 万千照片拍变迁

大运河申遗十周年特别报道 | 三代生活运河上 如今的船里有“两室一厅”

大运河申遗十周年特别报道 | 从年少到未来 我与大河共徜徉

大运河申遗十周年特别报道 | 人生里的三条“船” 通往传承之岸

大运河申遗十周年特别报道 | 两代餐饮人 六十载运河情

大运河申遗十周年特别报道 | 我家门前流淌着一条“幸福河”

大运河申遗十周年特别报道 | 运河养活了我 也养活了我的儿女

编辑:朱琳

统筹:杨观军

0

相关新闻

    没有感兴趣的新闻,下载客户端看看吧